从前,在阿拉伯,有一位性情凶残的国王,他非常恨女人,每到夜晚,都要杀死一个妃子来发泄他的愤恨。 国王身边的大臣都对国王感到忧心如焚,却也无法可想。当时的宰相有一位聪明非凡的女儿,她从父亲口中知道了这件事,决心要去救助那些无辜的宫妃,以及那位凶残的国王。 她征得了父亲的同意,自愿入宫做国王的妃子。 在宫中,她每天晚上都为国王讲故事,又故意不把故事说完,让国王悬念着故事的情节,无心去杀人。 这样,连续的过了一千零一夜,凶残的国王终于有所感悟,从此停止杀人。少女不仅拯救了无数的宫女,也拯救了国王。 我很喜欢这个阿拉伯的传说,现在我们熟知的《天方夜谭》(或《一千零一夜》)童话,就是那位聪明而仁慈的少女为国王讲的故事,这些故事最动人的有《阿拉丁与神灯》、《辛巴达历险记》、《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魔毯》、《钻石少女》、《飞天木马》等等。 我们仔细读这些故事,会发现它重复的为我们诉说:仁慈与真情的人最后会得到圆满;人应该点燃自己的神灯,做自己的主人,免得为恶灵所主宰;心灵是非常庞大的,可以无限的飞翔;最刺激的冒险最后也比不上身心的安顿;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关系等等。 天方夜谭的美丽传说,使我想起密宗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密宗的大护法嘛哈噶拉(Mahakala)原来是极为愤怒的神,他是黑色显现愤怒之相,他的红发如火竖立,传说他夜游人间,食人血肉,所到之处一定风雨大作,雷电交加,冰雹如石。观世音菩萨为了感化他,示现作为他的妻子,使他震动开悟,终于成为极有威力的护法神。 类似的故事,使我们知道要拯救憎恨、愤怒,最有力量的是纯粹的悲心,在悲心的感召下,我们仿佛看见了阿拉伯国王和嘛哈噶拉那越来越亮的双眼。这双逐渐开出光芒的眼睛,一只是因于智慧,一只则是由于慈悲--我们可以这样说,智慧是慈悲之门,而慈悲是智慧之钥,两者是不可分离的。 在佛教,特别是禅宗,由于强调开悟、强调空,往往使人认为佛教是主智的宗教,像达摩祖师将传心做为禅的核心,并说心只能以禅定才能把握,这常使人误以为心是静止的。到了六祖慧能,为避免静止的理解,把禅的核心强调为“见性”,是“定慧一体”。 不管是“调心”或“见性”,都容易让人感觉禅的空性智慧里面没有“慈悲”的特质,这是非常可惜的。其实,禅里也讲“大用”、讲“圆满”,其中有无限的慈悲。如果没有这种“业响随声”的大悲,就会失去宗教体验的精髓,失去智慧的洞见,当然就失去了禅宗,乃至佛教的精神了。 我们可以举赵州从谂禅师的几个例子,来看禅中大悲的一面。 有僧问赵州:“像你这样的圣人,死后会到何处?” 赵州说:“老僧在汝众人之前入地狱!” 问的人感到十分震惊,说:“这如何可能?” 赵州毫不迟疑的说:“我若不入,阿谁等着救度汝等众人?” 我们最赞叹地藏王菩萨入地狱的大悲行愿,赵州则表达了禅师的本愿与菩萨无异,他开启禅心完全没有自私自利的动机。 有婆子问赵州:“婆是五障之身,如何免得?” 赵州说:“愿一切人升天,愿我这婆婆永沉苦海。” 禅宗与众生是同一不二,所以他具有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情,他为了知悉众生的苦难,因此愿意比众生承受更大的苦难。 一日有僧访赵州,问:“久向赵州石桥,到来只见略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