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心经全文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入门知识/ 文章正文

春雨雾蒙寻遗踪

导读:寒山子诗说:“余家本住在天台,云路烟深绝客来。千仞岩峦深可遁,万重溪涧石楼台。桦巾木屐沿流步,布裘藜杖绕山回。”我们一直想能够沿着寒山子诗中提及的踪迹,进行寒山子足迹...

寒山子诗说:“余家本住在天台,云路烟深绝客来。千仞岩峦深可遁,万重溪涧石楼台。桦巾木屐沿流步,布裘藜杖绕山回。”我们一直想能够沿着寒山子诗中提及的踪迹,进行寒山子足迹的寻访,并对当地现代有关寒山子其人其诗的研究和历经千余年所形成的寒山文化现象进行考察,这次寒山文化参观考察行动终于成了现实,真的令人十分欣喜。

2008年3月7—9日,在寒山寺文化研究院院长姚炎祥教授率领下,包括寒山寺法荣法师一行12人,远赴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寻找唐代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拾得遗踪和对当地寒山文化研究情况进行参观访问活动。我们冒着绵绵的春雨,在蒙胧的雾霭中,主要参观访问了隋代古刹国清寺、济公故里、明岩古寺、寒岩石洞,顺便游览了琼台仙谷景观,并参观的绍兴新昌的大佛寺。

“明岩寒山两钟应,天台姑苏一脉承”,我们亲身感受到寒山寺法主性空法师撰写的这幅楹联,表达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对天台山认根溯源、根脉相联的深厚情谊。我们寻访了寒山、拾得遗踪,以及在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寒山、拾得唐代高僧和生活在人民心目中的济公遗迹,也考察了天台县当代对寒山文化研究情况。

供奉在姑苏寒山寺“寒拾殿”里的寒山、拾得二大士如果在天有知,有这么多的苏州专家学者来寻访他们曾经在天台山的遗迹,也会感到十分欣慰,寒山子也会改写他早先写的诗句。如今我们说:“寻访遗踪到天台,云路烟深多客来。千仞岩峦深无遁,万重溪涧新楼台。汽车代屐沿流步,拍照寻思绕山回。姑苏城外寒山寺,拜谒寒拾大士来。光大精神是和合,菩萨慈悲示现来。国清寒山二寺拜,吉祥钟声传域外。春雨雾蒙寻遗踪,古圣先贤入梦来。”

一、明岩与寒岩,向背藏二洞

寒山诗说:“我家本住在寒山,石岩栖息离烦缘。泯时万象无痕迹,舒处周流遍大千。光影腾辉照心地,无有一法当现前。方知摩尼一颗珠,解用无方处处圆。”

3月8日上午,我们先后参观访问了明岩与寒岩。寒山子诗:“寒山多幽奇,登者皆恒慑。月照水澄澄,风吹草猎猎。凋梅雪作花,机木云充叶。触雨转鲜灵,非晴不可涉。”“寒山无漏岩,其岩甚济要。八风吹不动,万古人传妙。寂寂好安居,空空离讥诮。孤月夜长明,圆日常来照。虎丘兼虎溪,不用相呼召。世间有王傅,莫把同周邵。我自遁寒岩,快活长歌笑。”我们感悟这个令寒山子描绘最多的寒石山的神奇。

寒石山(十里铁甲龙)是从寒岩到明岩这一带的山的统称,位于县城西35公里的街头镇黄水村,景区面积2平方公里。寒岩因唐代诗僧寒山子在此隐居70多年而得名。寒山子诗中所说的寒岩,当时是指两地的总称,到五代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吴越昭仪氏始建,称“云光院”,号暗岩,才分出寒岩、暗岩;到宋代开宝七年(公元975年)升为寺。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称“大梵寺”,后改为“明岩寺”,号明岩,暗岩改称为明岩,明岩称谓就从此开始。“一山向背藏二洞,风光神韵各不同”。由于明岩风景优美,历代诗人和名僧曾来浏览,都留有脍炙人口的诗词游记等杰作。

寒山子有诗记录:“粤自居寒山,曾经几万载。任运遁林泉,栖迟观自在。寒岩人不到,白云常爱逮。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寒山子还有诗,“独卧重岩下,蒸云画不消。室中虽暡叆,心里绝喧器。梦去游金阙,魂归度石桥。抛除闹我者,历历树间瓢。”“一住寒山万事修,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书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原来是寒山子深爱这一方天地,“寒山深,称我心。纯白石,勿黄金。泉声响,抚伯琴。有子期,辨此音。”

寒山子对寒岩是这样描述的:“寒山寒,冰锁石。藏山青,现雪白。日出照,一时释。从兹暖,养老客。”“可重是寒山,白云常自闲。猿啼畅道内,虎啸出人间。独步石可履,孤吟藤好攀。松风清飒飒,鸟语声官官。”我们这次来到寒岩,已经再也看到他描述的景象,只能够见到零星的遗迹。传说寒山子早年生活在寒岩,晚年在明岩生活,终老于明岩。

二、寒山终老地,明岩岩影奇。

我们一下汽车,“明岩古寺”就印入我们的眼帘。山门是按照佛教规制建设,分为三个门,内面正处于建设之中,除我们一行12人外,并无其他来访人员,显得特别肃穆幽静。

从地理位置来看到,寒岩与明岩分别位于南北方向,间距较大,而东西之别较小。这样的地理位置来命名寒岩与明岩,似乎与我们认为的南面为阳,是温暖的一面不太吻合。但是寒山子有诗,“欲向东岩去,于今无量年。昨来攀葛上,半路困风烟。径窄衣难进,苔粘履不前。住兹丹桂下,且枕白云眠。”这已经说明明岩寒岩位于寒石山的东西面之别, 这与向阳为东是明的一面相吻合,明岩与寒岩这种命名也是贴切的。

明岩有寒山子修炼遗址的依据。一是他有诗为证:“家住绿岩下,庭芜更不芟。新藤垂缭绕,古石竖巉岩。山果猕猴摘,池鱼白鹭衔。仙书一两卷,树下读喃喃。”“隐士遁人间,多向山中眠。青萝疏麓麓,碧涧响联联。腾腾且安乐,悠悠自清闲。免有染世事,心净如白莲。”我们至今还能够看到明岩古寺大雄宝殿前如绿帘般和藤萝悬挂。二是清代礼部侍郎齐召南题明岩诗:“神工断岩石,构此高人宅,天留一线青,云补千林白;鸟道盘蜂房,玲珑幻委积,我今呼寒山,长啸叱群石!”这样的环境描写,是我们之后在寒岩所不能够看到的。

明岩与寒岩相背而处,倚山临溪,峡谷深邃。谷口左有狮子山,右有白象山。沿谷往里,北有初来洞、朝阳洞,至山谷尽处,有一异峰独起的石柱岩,高三四十米,四面凌空,直冲天际,俗称“螳螂钓蟾岩”。顶上杂树丛生,藤萝遍绕,倒挂而下,延伸到石柱前一块形似蟾蜍的石上,故称“螳螂钓蟾”。石柱西山崖石壁上有隐身岩,即五马隐。相传唐贞观年间,台州有一刺史闾丘胤带四骑兵各骑一马追赶寒山、拾得,乞问仕途,五骑飞赶至此,寒山破壁而入,五马穷追不舍,被夹在此岩壁,现壁上尚有五马残迹清晰可辨。对面是一尼庵,进内有寒山拾得纪念塔、仙人洞、合掌岩、独鲤朝天、石弄堂、青天落白雨等景。明岩山背,峭壁如城嶂,与寒岩相连,遍布洞穴,号称“十里铁甲山”。

1984年9月,浙江省风景评议小组张友良教授为首组织七人考察了明岩,对风景评定为“古、奇、清、幽”,认为得天独厚。1988年8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名胜风景区。

明岩古寺内,从进入先后顺序,我们见到建筑物有观音塑像站立于池中、大雄宝殿、三贤塑像、寒山亭及待建的建筑物。

明岩景区,凡洞内、崖壁上有很多逼真的岩影,若站在不同的角度,就在不同形态,似人、似兽、似禽,移步换形,不胜优异,可谓一步一景。石刻摩崖面已经发现了多处,据有关天台志书上记载,未能发现的还不知道有多少?许多摩崖石刻成为明岩景区遗留的珍贵文物。

三、寒岩多传奇,留下许多迷。

我们步行近一公里的泥泞乡村道路才到达了寒岩,我们穿过一片橘子林,拾级而上,才到达寒岩洞。我们远观根本就看不到寒岩洞,稍近看到的有人形象称为狮子口,只有我们走近了才能够看到寒岩洞。洞内地势是外低内高,若剧院的大“舞台”。

据有关资料记载:寒岩洞平坦宏大,洞壁有“寒岩洞天” “小清凉”等石刻。洞前有晏坐石,传为当年寒山、拾得、丰干游憩行吟处。洞左岩壁奇险,有瀑下洒,当夕阳西照之时,潭水反射,映诸岩屏,色彩绚丽多姿, “寒岩夕照”之名即来源于此。有人说洞形象如狮子之口,洞两侧有石似蛇龟头,卓然而立,高约丈余,称谓是蛇龟护狮口。附近的鹊桥、月亮岩、龙顶洞等景象都以幽奇著称。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寒岩与资料记录已经有天壤之别了,寒岩洞依然存在,并没瀑布下泻。只见有三处塑像存在于空洞之中,从塑像的形态来看到,似乎是“儒道释”三教共融于一洞之中,也让人感受了“和合”的气息氛围。洞口的右侧有一快大平石,高悬在岩石壁前,这是一个依然存在的当年古迹,难免我们考察人员会在这类似荒野的寒岩洞口发思古之幽情,感慨天地之悠悠!

我们坐在据说是“晏坐石”上,感受唐代高僧寒山子居此隐逸70年的历史沧桑,也感受到寒山子的诗的意境:“重岩中,足清风。扇不摇,凉冷通。明月照,白云笼。独自坐,一老翁。”“岩前独静坐,圆月当天耀。万象影现中,一轮本无照。阔然神自清,含虚洞玄妙。因指见其月,月是心枢要。”“今日岩前坐,坐久烟云收。一道清溪冷,千寻碧嶂头。白云朝影静,明月夜光浮。身上无尘垢,心中那更忧。”还有“盘陀石上坐,溪涧冷凄凄。静玩偏嘉丽,虚岩蒙雾迷。恬然憩歇处,日斜树影低

。我自观心地,莲花出淤泥。”我们在这里想象寒山子在这里生活的情景:“栖迟寒岩下,偏讶最幽奇。携篮采山茹,挚笼摘果归。蔬斋敷茅坐,啜啄食紫芝。清沼濯瓢钵,杂和煮稠稀。当阳拥裘坐,闲读古人诗。”寒山子在这里写了这么多的诗,“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寒山子对自己所写诗的评价,也是有清醒的认识的,诗中说:“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不恨会人稀,祇为知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他相信“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书放屏风上,时时看一遍。”我们不少人员在这块石上也学着僧人的模样盘腿合掌闭目打坐,也感受到“月是心枢要”“身上无尘垢,心中那更忧”。

清世宗胤祯帝,将自己引为久居天台寒石山和国清寺的丰干、寒山、拾得的知音。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帝还为《寒山子诗集》作序,认为“真乃古佛直心直语也”,“正信调直,不离和合因缘;圆满光华,周遍大千世界。”在《别集类》中的《钦定四库全书提要》和《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都提及寒山子诗集。

关于寒山子的栖隐处,也是一个迷。寒山子诗称:“寒山栖隐处,绝得杂人过。时逢林内鸟,相共唱山歌。瑞草联溪谷,老松枕嵯峨。可观无事客,憩歇在岩阿。”据《天台县志》载:“寒岩寺,旧名崇福,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建,原状寒山子栖遁处。”后来还修建了寒山子纪念塔,供人瞻仰,有人认定寒山子是在寒岩洞前结庐隐居的。也有传说,寒山子是居住在寒岩洞上方的另外一个小洞之内。寒岩右侧的“出洞蛇”岩石正上方约60米高的巨型嶂崖壁上有一个岩洞,洞口离崖顶约十多米,底部为蛇形巨岩所托,峻险异常。有人说,“洞内约有一间屋子大,干燥异常。里面还有石桌、石凳、石床。”因此,人们推测此洞可能是寒山子真正的隐居地。根据寒山子诗“石床孤夜坐,月圆上寒山”,此说似也有可能。然而,如此峻险的洞口,寒山子是如何能够进出自如的?是寒山子真有腾云驾雾之能抑或是另有隐秘通道?因此又为寒山子增添了不解之迷!寒山子自称:“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联溪难记曲,迭嶂不知重。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穷。溪长石磊磊,涧阔草蒙蒙。苔滑非闗雨,松鸣不假风。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真的是“寒山道,无人到。若能行,称十号。有蝉鸣,无鸦噪。黄叶落,白云扫。……我独居,名善导。子细看,何相好?” “寒岩深更好,无人行此道。白云高岫闲,青嶂孤猿啸。我更何所亲,畅志自宜老。形容寒暑迁,心珠甚可保。”

寒山子在这时生活得如何?寒山子对自己生活在这里作了这样的记录:“久住寒山凡几秋,独吟歌曲绝无忧。蓬扉不掩常幽寂,泉涌甘浆长自流。石室地炉砂鼎沸,松黄柏茗乳香瓯。饥餐一粒伽陀药,心地调和倚石头。”“一自遁寒山,养命餐山果。平生何所忧,此世随缘过。日月如逝川,光阴石中火。任你天地移,我畅岩中坐。”

四、天台地区已经形成寒山子暨和合文化研究的热潮

我们除了进行寒山、拾得二大士的遗踪进行了访问外,还了解了当的寒山文化研究情况。

特别值得重点提出的是,这次考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当地热心于寒山文化研究人员,为我们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开展相互交流打下了一个基础。如果说,寒山寺文化研究院能够下大力气组织一部分人员,积极参与拟于2008年5月10日至12日在浙江天台召开寒山子暨“和合”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取到好的交流机会。寒山子生平,寒山诗的版本流传、影响,寒山诗的风格特点及其文学价值;寒山诗的思想特点,域外寒山热;寒山拾得与和合文化,和合二仙与传统婚俗;和合文化与和谐社会,这些方面也正是我们寒山寺文化研究院研究的重要领域。

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即将组织的第二届寒山寺文化论坛活动,也是可以邀请这里的专家学者积极与会,能够形成寒山文化研究与交流的新形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取到一定的作用。

我们这次能够走出去,也可以说是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取得的一个重大成果,体现了寒山寺方丈秋爽法师的指导思想,也体现了秋爽法师对寒山寺文化研究院的极大关心与殷切期望。从走出去研究寒山寺文化的方式方法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还可以扩大到国外,正真起到弘扬中华文化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们应该深入细致地、不怕艰难困苦进行寒山寺文化研究,取得能够拿得出手的丰硕成果,在更大范围进行广泛交流。当然,我们也应重视将外地、甚至于是外国的热心于寒山寺文化研究的学者能够吸引到苏州寒山寺来进行有益的文化交流。

五、开发和合文化资源,确立寒山寺和合文化的祖庭地位

通过外出进行寒山文化考察,对比之下,苏州寒山寺对寒山文化研究的是远见的。特别是利用寒山子及其友伴拾得的诗偈,对于教化民众,已经发挥了重在的作用。今年年初,寒山寺的黄墙上已经出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寒山子的诗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朝拜者及旅游观光者的喜欢,这说明我们寒山寺在宣扬佛教文化时,做到先贤们说的“契理契机”,这是一种好的教化民众的方式与方法,也是弘法的最好途径。研究寒山寺文化,就能够在充分发掘寒山寺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提升寒山寺的内涵作出贡献。

当前,寒山寺文化研究面临着新的任务。现在我们寒山寺不仅仅要做强做大寒山寺的钟声、诗韵、碑刻等等文化,当今还需要把我们寒山寺内“和合二圣”文化做到位,为当前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和合文化是我们寒山寺文化的魅力所在,是寒山寺文化的核心,值得深入细致地研究下去。

寒山寺文化的核心是和合文化,如何确立寒山寺是和合文化的祖庭地位,这是一个有远见的重大课题。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主张世界的矛盾是在于文明的冲突,让我们这个世界不得安宁。我们的生活中面临着许多矛盾,也是与我的生存观念相冲突。中华传统文化主张“致中和”、“天人合一”、佛教要求“六和敬”等等,特别是中国能够和平崛起,就得有一个文化理念先行,中华的“儒道释”都有和合的主张,我们不能够让国外感受中国崛起就是对他们的威胁,文化建设成为先行的重要工作。党的十七大提出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是有明确的现实意义的。

寒山寺要做好和合偶像文化建设是有具体表现的。一发掘历史遗迹,让寒山寺有厚重的历史感;二是知己知彼研究,就当代和合学研究要进行全面的了解与交流,为寒山寺所用;三是搞好自身建设,分理论建设与实际实践活动,这方面任务艰巨从理论建设方面讲,要能够形成一套理论,结合吴文化进行开拓,特别是要上升到中华的传统文化的层次,能够高蟾远瞩;从实践方面来看到,体现苏州城市精神——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特别是苏州在城市建设方面已经能够体现这方面的理念。如不少道路、生活小区发莲花、白莲命名,特是在相城区建造了规模宏的荷花公园等等。寒山寺的建设与发展也能够体现这样的理念。

这个课题不仅仅是寒山寺要做,有必要通过苏州市人大,或苏州市政治协会商会议,请有关人士做专题研究,提出和合文化建设的议案,促进苏州市的和合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大事情。这是符合当前文化要大繁荣大发展的总体要求的,也是能够获得苏州政府部门重视、并关注的一个着力点,是大有可为的。

总之,我是怀着敬佩的心情,以寒山子诗作为线索进行寻访足迹、参观访问、感受文化魅力的。当我写完这篇考察报告后,我的心情仍然如考察当时的天气一样——春雨雾蒙。

这“春雨”能够“和风替入夜,润物细无声”, 滋养了我对寒山文化的热爱,摧生了我心中替藏的对寒山诗研究的兴趣,勃发了我对寒山子其人其诗的探索动力,也能够激发出我对研究寒山文化及寒山寺文化的极大热情。我相信通过这次实地探讨,也会生长出更多的感悟,甚至于对寒山寺文化研究怀有更多的期待,盼望能够组织更好更多的文化考察活动。

这“雾蒙”的就是我生出更多的疑问,至今还难以解决,甚至于还会生出更多的问题。寒山、拾得在天台山生活了70多年,却在苏州成为传播世界级的文化象征,这到底有什么样的神奇力量?寒山、拾得究竟何时游方到苏州?寒山在寒山寺是住持还是客居?妙利普明塔院原希迁禅师仅仅是为了纪念寒山子才将姑苏的这座寺院更名为寒山寺,何时更名为寒山寺?为何宋代平江图上又称枫桥寺?清代眼界特别高的雍正帝为何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民间为什么传说寒山、拾得是“和合二仙”,还主管人间婚姻大事?寒山诗为什么能够传播在国处,在日本、美国、朝鲜及东南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今在国内又形成一股研究寒山文化的新热潮?当今人士提入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精神象征,就会提及寒山寺里供奉的寒山、拾得二大士?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可以说苏浙两地至今尚未找到满意的答案。

我们寒山寺文化研究院考察组,这次赴天台县的寒山文化考察,还只能够说行迹匆匆,难免是走马观花,我冒昧地讲,短短的不到三天的参观访问,对我本人来说,对寒山文化的了解,只不过是了解到一些表面现象,皮毛之观,还有待于进行深入研究。如果说能够有机会再深入细致地考察寒山文化乃至于天台山文化,让我更多地感受一下李白诗句“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的意境,岂非快事哉!尤其是我们还没有置身石梁飞瀑等等自然景观,感叹自然的神奇伟大。是啊,难怪当年寒山来自国清,终老明岩,真的是“一往寒山万事休”啊。

唐代诗人寒山子隐居天台山达数十年,与国清寺僧丰干、拾得结下深厚情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间视寒山、拾得为婚喜之神,称之为“和合二仙”;释教奉寒山、拾得和丰干为“三圣”;道教以寒山、拾得为“下八洞”神仙;至清代雍正皇帝正式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天台也因此而成为“和合文化”的主要发祥地。随着寒山诗歌与寒拾传说的广泛传播,“和合文化”在中国台湾和日本、东南亚都有深远影响,很多学者从事寒山子研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甚至还掀起以模仿寒山子行为的“嬉皮士运动”,“寒山热”因而成为了影响欧美一代人的思想运动。

我觉得寒山寺文化确实是一个大工程,也确实一个大课题,值得深入研究下去。

编辑: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