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禅定方法中,有一种叫“般舟三昧”的。佛门弟子如果修持这种戒定,十方诸佛便会出现在自己眼前,佛国净土的清丽超尘的景象,更是毕现目前。
正如佛教经典《摩诃止观》中所说的那样:“如明眼人清夜观心,见十方佛亦如是多。”天台宗更是据此而立“常行三昧”的修持方法,以三月为一期,一心常念阿弥陀佛,绕佛像常行不停,死后便可再生阿弥陀佛国。
清朝后半叶,丹徒(今江苏丹徒县)竹林寺沙门悟先法师就修成这“般舟三昧”功成正果。
悟先法师俗姓高,字省一,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氏。他的祖先世世代代都躬耕田地,种植桑田。因此,悟先法师生到人世,便承袭了农人家风,诚恳朴质,不务浮习。
可是,当他年仅十二岁时候,慈母却突然一病不起,撒手西去。年幼弱小的悟先谨奉孝子之礼,悲恸欲绝,心想:“慈母离开尘寰,她会到哪儿落脚呢?别人说佛法能够超度亡魂,我为什么不去皈依佛祖,诵经念佛,替我母亲超度呢?”
这样想着,他果然就生出出家之意,想去投身佛门,无奈严父不允;而且,作为一名孝子,“父母在,不远游”,这是一个基本的行为准则,所以,尽管自己年纪弱小,悟先却仍然决心力养严父,使之尽享天年。
这样,又过去了许多年,直到父亲接着去世了,悟先才提以如愿地来到天峰寺剃发修行。不久,他又来到扬州天宁寺受具足戒。
在天宁寺修习未久的悟先和尚,曾经很有感慨地问别人:“出家人希望超登上果,现在却只是一味地修持心性,是修为的正途大道吗?”
听他感叹的僧侣,不觉心生惊恐,却又无法辨别,只好任由他去思悟。
后来,悟先和尚又来到焦山寺,从寺僧嘴中闻听到佛国净土之学,不觉心生欢愉,自立课程,专心修持,毫不懈怠。
又过了好几年,佛法已小有根基的悟先和尚,又听人告知他说:“你不是想眼见十方诸佛、往生净土吗?其实,要做到这一点,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只要你一心一意,刻期求证‘佛立三昧’,也就是‘般舟三昧’,那么,证通之日,便是你面见诸佛之时啊!”
悟先和尚一听,不觉大喜,还告诉人们说:“出家人一定要做到这样,才能称得上功德圆满。否则,一生忙碌,却一无所获,枉此一生!”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悟先和尚便发愿立誓,闭关念佛。而且是谨遵修持法则,以一百二十日作为一段期限,希望能够一举证通这般舟三昧的大法行。
可是,当他才入关后,禅定方始,而妄念杂想却纷纷侵袭头脑之中,如同大海中狂涛汹涌,谲澜四起,即使自己用尽心力,希望以一腔正意厌压邪念妄想,却怎么也澄澈不清,抑制不住。于是,一百二十天的戒期倏忽已满,而悟先和尚竟然一无所获,只好怏怏出定。
出得戒定,悟先和尚一面修习佛法经籍,一面又不时反躬自省,检点自己闭关无果的根由。但他那颗证通般舟三昧的心愿,却从无一日稍有息止。只等时机恰当、成熟,便当再入禅室,从头修持。
一晃眼的功夫,好几年又过去了。为了再次修持般舟三昧,悟先和尚来到扬州,居止古刹静室,重新进入禅定,努力修习起来。
这一回,他刚刚进入禅定之后的一段时间,情况一如当年,杂念纷至,妄想翻涌,内心不得宁静。直到第五十天、眼看时日快要过半时,仍然没有丝毫进展。
悟先和尚不禁大为悲恸,哀伤不已,却又坚守正心诚意,不愿半途而废,所以,他就更加恳切诚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秉持正心,希期有所收益。
这样坚持了二十来天,悟先和尚偶一返观近来心境,竟然高兴地发现情识破灭,妄念渐息,不觉心生欢愉,就更加努力地修持。
等到再过了一些日子,悟先和尚又发现,原来一直困扰自己的妄想杂念,现在不过是每天出现三、五次;而且,只要是这些妄想一抬头出现,悟先和尚便发现阿弥陀佛金容灿烂,庄严微妙,卓立在眼前的太空之中!
悟先猛一抬头,发现自己修持境界如此神速飞跃,不觉大为欣幸,连忙礼拜阿弥陀佛,感念这位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的接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