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心经全文网
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 释净土群疑论 阿弥陀经宗要 净土女居士往生 净土探究
主页/ 佛学问答类编/ 文章正文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忍辱有三种

导读:净土法门法师法语:忍辱有三种 忍辱有三种,第一种,「耐怨害忍」。怨是委屈、冤枉,外人捏造事实来陷害,我们遇到了,要忍。这个文字上说,「谓若遇怨憎毒害,安然忍耐,无返报心」。学佛的同学一定要学,这是...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忍辱有三种

忍辱有三种,第一种,「耐怨害忍」。怨是委屈、冤枉,外人捏造事实来陷害,我们遇到了,要忍。这个文字上说,「谓若遇怨憎毒害,安然忍耐,无返报心」。学佛的同学一定要学,这是大乘的根本戒。我们是凡夫,没有神通,不知道前世的事情。那个人毁谤我、陷害我,他为什么不去毁谤他、陷害他,为什么专对我来?他认识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对我一个?一定有原因。

原因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冤冤相报,我过去曾经害他,今天遇到了,他来害我,一报还一报。你要搞清楚了,笑一笑就了之,为什么?这笔帐消了、帐了了,再转过头来,见面就是好朋友,没有那种怨恨心,消掉了。这是一种。另外一种,菩萨修行要遇到考题。

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故意来找麻烦,「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么来考试你的,看你能不能通过?不能通过就淘汰掉了;要能通过的话,下面有重任,重要的使命交给你。这是上天选拔人才考试的手段,看你能不能通过,能通过,被选中了。都是好事,没有一样是坏事。

所以人头脑要冷静,遇到外面境界要不为它所动,你才会看清楚、看明白,你处置的方法是智慧、是功德。方法恰当是功。自己怨结化解,境界提升了,这不就是功德吗?所以,无论在人事环境当中受到什么样的委屈,不可以有报复的念头,不可以有怨恨的念头,要心平气和,你立刻就感觉到,你境界提升了,你修学真有进步。

以前不能忍,小小不如意就动肝火;现在能忍,大的怨恨都可以不计较,都能够原谅别人。自己认真去反省,别人说我的过失,有则改之,感谢他提醒我,我改过自新。没有?没有,他冤枉我,也不必追究,提醒我绝不会犯这个过错。

所以对于毁谤、羞辱、陷害的人,都抱一种感恩的心。菩萨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这个多好。把这种样子做出来,让社会大家看到,这就是弘扬佛法、教化众生

。这是用身教,我做出样子,告诉大家忍辱是德行,是应该要修学的,我认真在修。你看修这个,对自己身心清净、身心健康、幸福快乐,从这来的。一有怨恨、一有对立、一有报复,戾气就现前,那叫业障现前。

想尽方法来报复,到最后是两败俱伤。如果对方也不服,这个怨恨就变成生生世世冤冤相报,那又何必!这个事情因果里面多,历史上有好多例子。大乘佛法告诉我们,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一体还有什么报复?这三毒烦恼是自己害自己,必须要把它断掉。三毒是贪瞋痴,忍辱能断贪瞋。

第二种是「安受苦忍」,苦是我们自己造的不善业所感召的。这个地方、这里说如果遇到水灾、火灾,刀杖多半是指战争,水火现在认为是自然灾害,刀兵这是人祸。天灾、人祸,我们一生当中都经历过,而且经历时间很长。中国跟日本有八年抗战,非常辛苦,我们正好碰到,抗战爆发那一年我十一岁,抗战结束我十九岁,在苦难当中长成。这些灾难,「恬然忍受」,知道这是共业、别业,大环境是共业,个人的生活际遇是别业。

总而言之,遇到这些灾变,心要清净,心要定。乱世,贪瞋痴慢疑这些烦恼容易现前,现前就会造业,造业当然有果报,果报都是不善的。纵然眼前得一点小名小利,我们要想到将来的因果。有这种警觉心,好!不敢为非作歹,纵然做的是不善的,自己会收敛,自己有分寸,不敢造大恶。这是受苦,受苦受难要知道忍。

第三类的,这是对于学佛,佛法的理太深、太微细了,修学的时间要很长,如果没有耐心,不会成就。即使是净宗这个法门,这个法门说起来容易,实在不容易。真信、真愿,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几个人真正能做到?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句话,真正把这句话做到了,不是容易事;真做到了,这个人肯定往生,不但往生,肯定是上辈往生。凭什么?凭他能收摄六根,净念相继,就凭这个。

这是什么人的境界?法身菩萨的境界。可是往往愚夫愚妇也能做到。在智慧见解上,他比不上上上根人,差太远了,但是在修行功夫上,居然是一样的。上上根人也是真信、切愿,真信切愿就是发菩提心,一向念佛,专念阿弥陀佛。

这个阿公阿婆他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他也是真信切愿,他也专心念佛,在方法上跟上上根人没有两样,完全相同,所以他们的果报相同,不可以轻视。那些下下根人,确实在这个人世间没有人瞧得起他,可是他的成就,一般人决定无法跟他相比。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谛察法忍」,谛是真实,察是观察,认真观察一切世出世间法,要有耐心去学习。这个忍是耐心,长时间去薰修。这底下解释,「谓谛审诸法,体性虚幻,而本无生灭」,这三句意思很深,唯有上上根人他懂得,他在一切诸法里头如如不动,也就是他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四句要缩成一句,就是不断之无。诸法实相他了解,所以能够在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这叫法忍,如如不动,这个人决定成就!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四0六集)2012/7/2 档名:02-037-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