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形式,不仅仅存在于网络,也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几个朋友吃顿饭就是一场“直播秀”;而作为直播的配套功能“粉丝”、“点赞”和“刷礼物”,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如果说“直播”仅兴盛于这几年,似乎显得有些武断了;其实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古人就已经搞起了“直播”,而且还带火了一个名胜古迹——莫高窟。
简单介绍一下,“莫高窟”又被称之为“千佛洞”,大概位置在今天的甘肃省敦化市,东南方向25公里的“鸣沙山”上,而且还是位于山东面的断崖之上;“莫高窟”不仅是世界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佛教圣地,还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的文化古迹之一
晋末风云变幻,四海之内几无乐土,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此时的“佛法”正好借此机会普度众生,因此世间佛道极为鼎盛。“乐僔”掘洞而居,在世人看来正是他佛法高深的表现,因此名声渐盛;一时间潮人如织,纷纷来到“鸣沙山”来探访这位大德高僧,来朝拜之人也多会留下贡品、钱财等。“乐僔”本为高僧,面对世人纷纷来此仍表现的无动于衷,依然每日在洞中打坐参禅;愈是如此,世人越觉得此处暗藏佛法,于是乎,有人也开始在此处凿洞而居。
就这样,“鸣沙山”崖壁上的洞穴越来越多,不仅四海僧众纷纷到此修行,就连世间崇佛尊道的人也开始汇集于此;有人一年到这里好几次,有人每次都会带来无数贡品,甚至还有人不能亲自到此,就命令其他人带着工匠到这里开山凿洞,修诸佛身等等。尤其到了唐代,“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每年都会有很多人从这里出发赶往西域各处,当然也会有很多西域人来到这里;公正的说,以当时的交通条件,能有人完整的走完 “丝绸之路”已经很不容易了,正因为这种困难,世人逐渐形成了出发前要先到“莫高窟”许愿,回来的人也要先到“莫高窟”还愿的传统。
古时走“丝绸之路”的人大多为行商富贾,他们为了祈求路途顺利,平安归来,就会在出发前到“莫高窟”祭拜,与此同时也会许下“待平安回家时,定会重塑金身”云云这样的愿望;而抵达“莫高窟”的西域人也多为商旅,到了这里就等于到了大唐,这些人也不乏“崇佛”之人,同样也会到“莫高窟”感谢佛祖保佑,以示自己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不管是出发的人,还是来到这里的人,他们在感谢“佛祖保佑”的同时,大多都会拿出“丝绸之路”上的部分所得,或是供奉宝物,或是掘洞塑佛,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虔诚;而这种种行为,吸引了更加多的佛徒来这里朝拜,留下更多的东西,建成更多的佛窟,逐渐形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莫高窟”。
“鸣沙山”上的佛窟越来越多,犹如蜂巢一样密密麻麻,此时再称之为“山”就有点不合适了;因此世人给这里起了一个名字叫“漠高窟”,意为沙漠高处的佛窟;后来,因“漠”与“莫”同音,又取“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行”之意,世人又正式改名为今天的“莫高窟”。“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佛教建筑最多,结构最复杂,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山窟”式建筑群,主要有佛教建筑、佛像和壁画三部分,其精美壮观世所罕见;但在考古专家们的眼中,“莫高窟”的形成就显得很有趣味性了,就像今天的“直播秀”一样。
最初的高僧“乐僔”就是第一代“主播”,而接踵踏来的僧侣和佛徒,就像是“粉丝”,每个人来到这里都会或多或少的留下贡品,这就好像是“刷礼物”,至于越来越多的“佛窟”,很明显是世人对这里的肯定,也就成了“点赞”;当然,这种比喻多少有点不恰当,仔细想来也颇有另一番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