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心经全文网
圣严法师108自在语 星云大师讲演集 洞山宗旨 清时期曹洞宗在湖南的发展 云门宗禅诗研究
主页/ 禅宗文化/ 文章正文

禅宗语录的特色

导读:中国禅宗在弘传演变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祖师的语录。这些语录或为师徒问道对答,或阐释佛法大意。这些看似平常的禅语,蕴含了深刻的佛理禅意。后人将这些禅语汇编成册,从而形成特色独具的禅宗语录。如《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祖堂集》等。本文现就禅宗语录的特点作一简要阐释。禅宗语录的第一个特点是多为师生问答。在师徒之间的问答中,禅师往往将佛法深意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展示给弟子,使他们破迷开悟,心开意解。...

禅宗语录的特色

  中国禅宗在弘传演变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祖师的语录。这些语录或为师徒问道对答,或阐释佛法大意。这些看似平常的禅语,蕴含了深刻的佛理禅意。后人将这些禅语汇编成册,从而形成特色独具的禅宗语录。如《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祖堂集》等。本文现就禅宗语录的特点作一简要阐释。

  禅宗语录的第一个特点是多为师生问答。在师徒之间的问答中,禅师往往将佛法深意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展示给弟子,使他们破迷开悟,心开意解。

  《景德传灯录》载: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慧海禅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思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慧海禅师将禅描绘成日常生活,该怎样就怎样,认为人只要积极地生活,该吃饭时就吃饭,该睡觉时即睡觉,自然进入禅境。

  又如《五灯会元》中的一则语录:(僧人)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师(从谂)曰:“吃粥了也未?”曰:“吃粥了也。”师曰:“洗钵盂去。”其僧猛然省悟。赵州从谂禅师指点弟子,禅的境界就像吃过饭之后洗碗一样平常。

  禅宗语录第二个特点是多用方言俗语。我们日常所见到的禅宗语录多是用方言俗语写成,将深刻禅悟境界融入俗语方言之中,使弟子能在日常生活中激发悟性。

\

  《五灯会元》卷一五: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勤禅师)曰:“一寸兔毛重七斤。’勤师的回答似乎与所问毫不相干,而问答的语句却是日常俗语,他展示与人的是一种只能诉诸直觉的意象,以此来启发学人的直觉顿悟。

  著名的“呵佛骂祖”公案,全文均为方言俗语,有些语句甚至很粗俗。德山禅师上堂:“我先祖见处即不然,这里无佛亦无祖,达摩是老躁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五灯会元·卷七》)这段俗语旨在告诉世人,学禅必须亲身体悟,任何人都帮不上忙,只有自己才能解放自己:并且只有打破凡圣、迷悟之间的对立,才能获得彻底的解脱。

  禅宗语录的第三个特点是简短而有机锋,诡怪离奇,不可理解。禅宗祖师在传法或是验证弟子的证悟境界时,多用充满“机锋”的语句来探测弟子。

  《景德传灯录》卷七: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法常禅师)云:“蒲花柳絮,竹针麻线。”《云门广录》卷上:僧人问:“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师(云门禅师)云:“蒲州麻黄,益州附子。”这些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机锋话语,使人捉摸不透其内涵。而禅师却将无法用语言描绘的禅机以形象化的日常现象来展示,促使弟子在电光石火之中有所启发,当下顿悟,赵州禅师的“庭前柏树子”也是这种类型的著名禅宗公案。

  从以上对禅宗语录特点的分析可看出,历代禅师多是在日常轻松的交谈中接引弟子,促其开悟,他们的语言多采用大众熟知的方言俗语,而且这些语言多简单而有机锋,有的语言甚至是不可理解,正是这些与人们正常思维截然不同的语言,使禅宗师徒在相互默契中达到证悟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