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路遇文殊
隋朝有一位名叫高节的人,是并州人氏。 在高节17岁的时候。自幼喜爱佛法的他向父母提出了前往五台山修行的想法。 “爹,娘,我想去五台山修行。” “孩子:你年纪太轻,人也还小,娘实在不放心。” “娘,我已经十七岁了,都那么高了,我会自己照顾自己的。” 父母看他小小年纪,却意志坚决,就答应了他。 “好吧!一个人出门在外,可要多加小心哪!” 就这样,他背起了简单的行囊,告别了双亲,就往目的地——五台山出发了。“无论怎么艰难险厄,我都要想法子克服它,以达成我的志愿。”他心里想着。 北台山遇苦行头陀 高节途中跋涉历经不少险厄,最后来到了北台山后面的一座山谷,见到一位苦行头陀,住的是简陋的茅屋,吃的是草根树叶,日子过得实在清苦,他一见却高兴万分,认为这是很难遇到的一位善知识。“这一位大概是我所要拜的师父了!” 高节就长跪在那里,对头陀说:“请收我做徒弟吧!弟子希望能在您的座下做个侍者,跟着您学佛。” “你吃得了苦吗?” “可以的。” “真的不怕吃苦?” “是的。” “好,如果你能习惯吃像我一样简陋的食物,就可以。” 就这样他做了苦行头陀非正式的弟子,他采树根叶子充饥,以山涧清泉解渴,生活上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一连好多天都不以为苦 接着高节的师父又要他诵读《法华经》。于是他非常用功地诵读《法华经》,过了七天,《法华经》已可以朗朗上口,倒背如流,就再度请求师父为他披剃。头陀对他说:“我年纪老了,现在长安正在开戒会传授三坛大戒,那里有一位卧轮禅师,你快点去,可归投在他的座下,让他度你出家好了。” 但是到目前为止,他还不知道师父的法号,他就拜问:“您能不能告诉我您的上下德号呢?” “我的称号是海云,你记住好了。” 海云即文殊师利 高节于是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泣别了这位山中的师父。来到了长安,并打听到卧轮禅师的住处。 卧轮禅师见了他,问道:“你从什么地方来的?” “弟子是从五台山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