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心经全文网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正法眼藏-白云禅师 佛祖十大弟子 释迦牟尼佛传 证严法师说故事
主页/ 佛本生故事/ 文章正文

佛学为何提出无我理论?一切皆空为何不能杀生?

导读:佛学为何提出无我理论?一切皆空为何不能杀生?解铃还须系铃人:无我的起源佛陀当时为什么会提出无我的理论呢?熊老师说,要理解某种思想,先搞清...
佛学为何提出无我理论?一切皆空为何不能杀生?

解铃还须系铃人:无我的起源

佛陀当时为什么会提出无我的理论呢?熊老师说,要理解某种思想,先搞清楚他来自哪,他反对谁?

佛教在古印度的兴起可以认为是一种异端,因为当时最主流的信仰是婆罗门(现在的印度也是),婆罗门在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首陀罗/吠舍)的大背景下讲求的是“有”/“梵我合一”/恒常不变。而且不能超越自己的阶层,所以佛陀的“无我”理论在当时是很有颠覆性,这等于告诉了贫下中农的首陀罗和吠舍也能通过修行来解脱人生苦难。这是“众生平等”提出的最初根源。

婆罗门说“梵”是恒常不变的,认为是“有”,于是佛教就说“无”。而在缘起性空的基础上贯彻无,就导致了宿命论和轮回无主体。于是后人只能继续打补丁,去解释这个难题。这个主体一旦被找到,佛教和婆罗门的区别自然也就消失了。

后人打理论补丁

我们知道轮回主体问题可以算得上佛教里最棘手的难题了,后人自然发展出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解决这个难题,要么就是直接给出一个轮回主体,要么就重新理解(定义)业力的运作原理。

一根火柴快烧尽的时候,引燃了另一根火柴,第二根火柴的或是不是第一根火柴的火?这个问题可以作为轮回主体的比喻。

补特伽罗

犊子部和正量部就借用了印度耆那教的概念“补特伽罗”当作一种类似不灭的灵魂,相当于传承的火。“补特伽罗”是一种假有,告诉大家不要认为是真实恒常的。这样一来,“无我”的理论照说不误,但这个悄悄加进来的补特伽罗实际上已经变“无我”为“有我”。这个算是半妥协的中庸办法。

大乘佛教将无我分为了“人无我”和“法无我”,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法无我分为“三科”(三大类别),分别是五蕴、十二入(处)、十八界。“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十二入”包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则是六根、六境加六识。大乘经典《心经》中多次提及。

科学探究

除此之外,《大毗婆沙论》从富有科学精神的角度去进行了解释,提出“极微”和“刹那”的概念,极微是最小的物质单位。时间的最小单体(也可能是单位)叫做“刹那”。时间和物质就都有了最小单体,物质单体随着时间单体聚散离合,所以一切复合体都没有自性,不由自主,这就解释了何为“诸法无我”。但是单体不可分割,就可以恒常不变,独立自存。总之,经过长篇论述后得出“三世实有,法体恒存”的结论。这个部派为“有部”。

最棒的补丁:阿赖耶识

唯识论中认为六识之外还有末那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可以认为就是可以延续的火苗的命根。唯识宗是佛教里最彻底的唯心论。

简单理解,这个世界就是瀑布,“永恒流转如瀑布”,这句话在三岛《丰饶之海》中多次出现,瀑布奔流不息,却每个瞬间都是不同的瀑布

。每个瞬间都有生和灭,而生灭包含了三种形态——“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种子”。所以转世轮回并不是死亡的时候才开始,人的每一个瞬间都在经历生和灭,每个瞬间都在更新和废弃。

然而到了现在,佛学的无已经没有多少人真的在提了,无的理论最终还是变成了有。随着佛陀被神化,可以说,当年佛陀的四法印全白叮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