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对于佛经,应该具有极崇高的虔敬,但却不必要求毫不鉴别地字字接受。佛教的正法,应向佛经之中探求,对于佛经的记载,却可保留各自的审察态度(是指如有审察能力...[浏览全文]
问:佛弟子对于恶势力、恶现象、坏人坏事应该是嫉恶如仇、勇于斗争还是兼容并包、尊重他人?譬如,社会上的黄、赌、毒、黑社会、传销,种种道德败坏现象,应不应该生起仇恨心,除恶...[浏览全文]
小儿惊风暴亡,菩萨垂救回生一个阴沉沉的上午,微风习习,鸦雀无声,这种天色,偶然遇著人间的惨事,使人有倍觉凄惨的感觉。...[浏览全文]
据悉,中医里认为毛孔角化是因「瘀」所致,皮肤甲错造成毛囊阻塞,不过,中医师说,通常这类人多半会选择先看皮肤科,中医讲求辨证...[浏览全文]
小木人 小木人 戒嗔五岁时,也可能是六岁,可能是戒嗔长大的缘故,忽然不再喜欢它了。 有时候喜欢一件事物,静下心来想想,为什么会喜欢,思来想去,才发现喜欢是没道理的...[浏览全文]
发心不同,功德就差别不同了。我们做善事,最讲究的就是这个发心,出发点,动机;一念的动机,就决定了我们功德的大小。而且这个发心是,心有多大,愿力就有多大;愿力有多大,福报...[浏览全文]
有一些没主儿的蜂蜡被发现,黄蜂想认领走,但蜜蜂不依。这个案子交给了法官细腰蜂,它也难辨真伪不好决断。证人说,它曾在蜂蜡周围看到了一些昆虫,扑扇着翅膀嗡嗡叫,身子稍长,深...[浏览全文]
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 静心篇:无欲修禅,怡性处世 禅心禅智,追求的是静;禅理禅事,证的也是静。静自心始,忘我为静。静由意生,无欲则静,心烦气躁之人,参悟不...[浏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