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有一次从憍萨弥罗国顺着恒河的流水,进入摩竭陀国的罗阅只城内。这时城内有一位富家的公子,早上起来就来到郊外园中,先湿了衣服,然后湿了头发,恭敬合十,先向东方礼拜,然后...[浏览全文]
【正讲】第十三条「唯叹念佛」之文第十三条文:不赞杂善,唯叹念佛行者之文。 这段文也是出自《观无量寿经》,标题的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虽然在《观无量寿经》当中说到念佛往生,...[浏览全文]
佛教的存在论对现象和本质,又在真理的层面上,区分为“世俗谛”和“胜义谛”,这其实是一切哲学的共义。任何严肃的、深邃而且洞见的心灵决不会满足于表面的、浅薄的事相,肯定会去...[浏览全文]
善观诸法 善观诸法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世间的虚名假利、权势爱欲,就像水泡一样的变幻无常,无法掌握,过度的追逐,只有自陷于痛苦的...[浏览全文]
佛法以缘起论为思想理论基础,而缘起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从“四缘”义展开引申的。缘起论是佛法的特质,是佛法区别于一切外道异执的根本标志。它是佛法的诸法实相观,在佛法中是最胜义...[浏览全文]
因果观念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佛教讲“种如是因,得如是果”,俗语中也有“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就是说,一个人做善事就会得到善报,做恶事就会得到恶报。不论是谁,...[浏览全文]
七、唯识各派对第八赖耶认识的差别1.地论学派视赖耶为净识与如来藏同。2.摄论学派视赖耶为妄识,是一切烦恼之本。3.法相宗则认为是真妄和合之识,染净两种境界均发源于赖耶(含藏...[浏览全文]
台湾中华佛教青年会印信交接,恭请圆宗长老监交台湾中华佛教青年会第十届理监事就职宣誓台湾中国佛教会新任理事长净耀法师致词卸任理事长明毓法师致词新任理事长开善法师致词 台湾...[浏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