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心经全文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入门知识/ 文章正文

南无大佛顶首​楞严经~一

导读:南无大佛顶首​楞严经~一 南无大佛顶首楞严经一 《楞严经》是北传佛教中的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在另外一部晚期出现的北传经典《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
南无大佛顶首​楞严经~一

南无大佛顶首楞严经一

《楞严经》是北传佛教中的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在另外一部晚期出现的北传经典《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楞严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的深刻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歧途;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更广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于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使所修圆满成就。

中文名

楞严经

外文名

ūra gamasūtra

又名

大佛顶首楞严经、首楞严经

译者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卷数

十卷

译语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 译语

楞严咒心

现在便有一些天魔外道说,《楞严经》和《楞严咒》都是假的,这是天魔外道派出魔子魔孙来造出这些谣言,令人不相信《楞严经》和《楞严咒》。《楞严经》和《楞严咒》,这是正法最要紧的一部经和一部咒,《楞严经》就是为《楞严咒》而说的,这《楞严经》就是解释《楞严咒》的一部经,《楞严经》和《楞严咒》的重要性是没有法子能说得完的,尽未来际也说不完它的这种功德和妙用,所以是不可思议。说来说去,归纳起来,《楞严经》就是赞叹《楞严咒》的,如果有一人能在世界上念《楞严咒》,这妖魔鬼怪都不敢公然出现于世,因为他们所怕的就是《楞严咒》。如果一个人也不会背《楞严咒》了,这时候妖魔鬼怪就都出现于世。他们在世界上为非作歹,一般人也不认识他们了。现在因为有人会念《楞严咒》,妖魔鬼怪就不敢公然出现于世,所以若想世界不灭,就赶快念《楞严咒》、读《楞严经》,这就是正法住世。

这《楞严咒》名字叫“摩诃萨怛多般怛啰陀罗尼”,又叫“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佛顶就是佛的顶上化佛,所以这《楞严咒》是微妙不可思议的。《楞严咒》里边所讲的,都是降服诸魔,制诸外道的,从一开始到终了,每一句都是诸佛的心地法门,每一句有每一句的用途,每一字有每一字的奥妙,都具足不可思议的力量,即使只念一字、一句、一会,或念全咒,都是惊天动地,所谓惊天地,泣鬼神,妖魔远避,魑魅遁形。所以佛顶光明,这光明也就是表示咒的力量,是能破除一切黑暗,能成就人一切功德。你若能受持《楞严咒》,将来一定是成佛的,一定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你若常常诵念《楞严咒》,就能消除你宿世的业障,往昔的罪业都可以消除,这是《楞严咒》的妙用。

宣化上人:所以世界若无人会诵楞严咒,妖魔鬼怪就出来吃人、害人,种种的事情就会发生。现在为什么世界还未到那种程度?就因为有人会念楞严咒。

阿难。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微妙章句。[摘自大佛顶首楞严经]

宣化上人:阿难,这是佛顶光聚,悉怛哆,般怛啰,秘密伽陀,保护众生的精微奥妙章句,即楞严咒。它是由佛顶光中化佛所说的神咒,聚即如大火光焰聚在一起,形容神力十分广大。

悉怛哆,般怛啰,前面还有摩诃二字。摩诃是大的意思。悉怛哆即白,般怛啰即伞盖,是楞严咒名目。因咒之体无对待,故称大,即如来藏本妙真心,如实空义,咒之用是离染垢,故叫白,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如实不空义。咒之用能覆一切,故叫伞盖,即如来藏妙明心元,如实空不空义。伽陀即重颂,因咒中有重颂偈颂,章即大段之意,因咒长,故分作五段,亦即五会。

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既然楞严咒是全如来藏性所成的咒,所以能生出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都是因有这咒心,作为密因,故能成就无上正遍知觉。

知心生万法为正知,知万法唯心为遍知。

十方如来。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

十方如来,修道将证果时,如遇魔障,不能速得成就,都执持此秘密咒心,作为金刚王宝剑,来降伏一切五阴诸魔,和制伏一切断见、常见,种种外道的邪见。

若我说是佛顶光聚般怛罗咒。从旦至暮。音声相联。字句中间。亦不重叠。经恒沙劫终不能尽。亦说此咒名如来顶。

若是我将这佛顶光聚,白伞盖神咒的功德妙用,从早到晚,声音相续,不断地说,字字句句,皆不重复,这样说到无量无数劫,也说不完,故这咒不只叫白伞盖咒、如来藏心咒,也叫大佛顶,最尊最胜,最高最上楞严神咒。

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

这些持咒的众生,纵然自己没有修福,但十方如来所有功德,都会回向给他。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节选

那么这“大佛顶”三个字合起来,我不讲,相信大家也都会明白:这是大大的佛的一个顶──佛顶。

这个大大的佛,多大呢?用一把尺量一量,像不像这个佛堂的佛这么大?这尊佛像不是个大佛,这只是大海里头的那么一滴,在这世界上就一粒微尘那么大,你不要误以为这尊是大佛。那个“大佛”,再没有比他更大的了;大而无外,这叫做“大”。这是什么佛呢?是遍满一切处的佛,无在、无不在。没有地方他不在,你说他在什么地方呢?什么地方他也不在。你说他不在什么地方呢?什么地方他都在。你说他是大、是小?你没有办法来计算他那个“大”大到什么程度上,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他把那个“大”都没有了──什么“大”都没有了,就再没有比他大的了,这才是一个最大的!

那么这个最大的是谁?大佛。大佛又是谁?就是你,也就是我。说:“我没有那么大呀!我看你也不是那么大啊!你为什么说是你、是我呢?”如果不是你、不是我,讲他干什么?就不需要讲了;正因为与你我都有关系,所以要讲他。那么我们怎么这么大了呢?我告诉你,我们那个佛性是大的,我们自己都具足这个本有佛性,就是这个“大佛”;这大佛,再没有比他大的了,所以叫“大佛”。

不单大佛,又是大佛的“顶”。这大佛,本来没有比他再大,没有比他再高的了,但是他又有个“顶”在那个顶上。你看,这是“大佛顶”这三个字!所以我说,不讲你一定会明白的。这“大佛顶”,是这尊大佛顶上,又现出来一尊大佛。

楞严经

说:“这尊大佛又有多大?”这尊大佛看不见的,所以在〈楞严咒〉上不是说“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吗?说是:“那‘无见’是没有吧?我看不见,那怎么又说有大佛呢?”你看不见的,那才正是大的。为什么?他若不是大,你目力怎么会看不见呢?说:“那小的我才看不见呢!大的我能看得见的。”大的你能看得见?天这么大,你一眼能把它看完了?你看不完的。地这么大,你一眼能完全把地的面积都看见吗?看不见的。所以你看不见的,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如果不是大,你就会看得见嘛!所以说“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这“大佛顶”,就是那个“无见顶相”放的光;放多大的光呢?你想这佛是大佛,他会放小光吗?当然也是大光了嘛!所以,大佛就放大光,这个大光照遍一切处。说:“那照没照我呢?”早就照到你了!说:“那我怎么不知道呢?”你想要知道吗?我曾经讲过:“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你心里若清净了,清净到极点,那个佛光就会照到你这儿来了。你心里不清,就好像一池子浑水,月光照不进去那浑水;水若清了,月光就照到那水里去了。心清,就好像月光照到水里那个样子;言其佛放光,也可以照得到我们心里了。意定天无云,你的意念若一定,好像天上没有云彩似的,这种境界是妙不可言的。所以每一个人要是真能清净其心,就会得到楞严的定力。

楞严经看不明白可以看《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还可以百度搜索楞严经读诵视频,多听几遍就容易懂了

五阴妄想之源中间十境五浊

色阴坚固妄想1.身能出碍2.内彻拾虫3.精魄离合4.境变佛现5.空成宝色

6.暗中见物7.身同草木8.遍见无碍9.遥见遥闻10妄见妄说

劫浊

受阴虚明妄想1.抑己悲生2.扬己齐佛3.定偏多忆4.慧偏多狂5.历险生忧6.觉安生喜7.见胜成慢8.慧安自足9.着空毁戒10.着有恣淫见浊

想阴融通妄想1.贪求善巧2.贪求经历3.贪求契合4.贪求辨析5.贪求冥感

6.贪求宿命7.贪求静谧8.贪求神力9.贪求深空10.贪求永岁

烦恼浊

行阴幽隐妄想1.二无因论2.四遍常论3.四颠倒见4.四有边论5.四种矫乱6.死后有相7.死后无相8.死后俱非9.死后断灭10.五涅槃论众生浊

识阴虚无妄想1.因所因执2.能非能执3.常非常执4.知无知执5.生无生执6.归无归执7.贪非贪执8.真无真执9.定性声闻10.定性辟支命浊

大佛顶首楞严经节选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礼佛合掌,得未曾有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宣化上人:

若是明白楞严经,就是明白佛的顶。若是明白法华经,就是明白佛的身。但这还不算完全,若能融会贯通华严经的道理,便将佛的全身和慧命都明白了。

楞严经看不明白可以看《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还可以百度搜索楞严经读诵视频,多听几遍就容易懂了。

楞严经

《楞严经》,著名佛教经典。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译,10卷。般剌密谛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于广州的“制止寺〈今光孝寺〉”诵出楞严经十卷,时由乌苌国沙门弥伽铄佉译语,沙门怀迪证译,菩萨戒居士房融笔受。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清代,章嘉呼图克图等将其译成藏文,并刊有汉、满、藏、蒙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在日本,此经亦流传不断。

据《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浅释说:早于天台智者大师研诵法华而创立三观,后遇梵僧,与智者曰:“此与天竺楞严意旨相符。’智者闻后辄向西方叩拜,冀能一观楞严的意旨,不料这么一拜便拜了十八年,而终未能得见这部楞严经。

本经译主般剌密谛,依于愿力,要利益中土之人,第一次身上藏着《楞严经》东来之时,被守边界的官吏查获,而不许他出境,这反而更使他的宏法之愿更加坚定,并且更加精进。他并想到了一个方法,可以将此经携带出境而不被发觉;他用极细的白绢书写此经,然后剖开自己的肩膊,将经文缝藏在其中,等疮口平复之后,再申请出国,海关搜查无疑,才得航海东来。大师于唐中宗神龙元年(西历七〇五年)到达广州,那时正好首相房融被贬在广州,房融便请大师住在制止寺。般剌密谛于是剖膊出经,并诵出,与另外两位法师一起译成汉音,房融笔受。大师如此艰辛冒险,乃至不惜荣辱、身命,正是所谓重法轻身,所成功德,不可思议;我国之众生,均沾其法施之益。

众所周知,《楞严经》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为过。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于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僧众每日早课都必诵楞严咒,而且历代在打禅七之前,传统上都是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严会],也因本经具有如此的重要性,也常[抱怨]诸注本都有许多地方未交待清楚;甚至有些地方变成有如解经的[死角],几乎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历代大德注到这些地方,有时是一笔带过,有时则含糊言之,有时就将原经文复述一遍,乃至干脆略而不提的也有。不过本经的译文特别古雅且简练,更增加学者在理解上的困难。

楞严经

本经的基本结构,可说是[从破魔始,至破魔终]。也就是说,一开始时,佛以阿难示堕因缘,自说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说五十种阴魔,教示首楞严行者如何觉知魔事、破魔,作为结束;于其中间,种种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为主轴。所以略说本经之结构,即是:自阿难示堕、佛入定放光说咒,文殊将咒往救,此即是破魔之始。然后阿难请示修定的方法,因为诚如阿难所自述者,修行若光追求闻慧,定力不足,境界现前时,便把持不住,戒体不保,因而堕落,成就魔事。

基于阿难之请,于是佛方便示导,历经七处征心(实即七处破妄),破妄之后[显见],即十番显见(显示能见之性):[见性]显示之后,会四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即性常住,融七大,即性周遍,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从此经首阿难启请,世尊许说,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起,一往七征八辩,始则决择真妄;且云妄不是真,以明五蕴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执,以显本觉真如;以至四科七大会归藏性,然后真妄和融,方显妄即是真;从浅洎深,大段总显空如来藏理。

从富那执相难性,三种相续,深穷生起之由,委明循业发现之义,总显不空之体。谓此藏体虽空,具有恒沙称性功德,包含融摄,纤悉不遗。如摩尼珠其体虽净,具有圆照之用,而能随方现一切色,色即是珠,以珠现故。藏性虽空,而能随缘显现十界依正之相,相即是性,以性起故,名不真空;即不空如来藏。

从四卷中而如来藏非心等起,至即常乐我净等,文有二章,几三百言。谓此藏性其体清净,能应能现。如摩尼珠其体净圆,净故非色,以即珠故;圆故能应,非不色,以即色故;非色非珠。而此藏性其体净圆,净故非相,以即性故;圆故能现,非不相,以即相故;非相非性,名空不空;非相故空,非性故不空,非即非离,平等如如,名曰中道;即空不空如来藏。

阿难信解契入如来藏妙真如性之后,继请圆修,如来再教敕与会圣众,向大众开示此如来藏妙真如性之用,亦即令知依体起用,这就是[二十五圆通章],令众生闻如来藏之妙果,而欢喜发心依此修行。开示依如来藏修行,当得种种妙果后,即回头开示因位的修行,详细展示从初发心直至菩提的真修之路。(如来说法,常是由果溯因,如四圣谛:由[苦]谛之果而回溯[集]地之因,次由[灭]谛之果而回溯[道]谛之因。)

至若四种清净明诲,四重律仪,建立道场,五会神咒,即是圆通加行。为了实践真修行路,阿难即请佛重说大咒、开示如何建坛、结界、严道场、及修楞严大定之法。本经的法门(楞严法门)之精髓,即在首楞严神咒,因为如来救度阿难免于堕落,乃至十方一切如来破魔、证三藐三菩提、于十方世界度脱无量有情,都是依楞严咒威神之力,这是佛在经中所开示的。关于楞严咒其它种种功德之力,请详见本经经文。此外佛说:末法时期,众生修行,若不持楞严咒,能远离魔事者,无有是处!修行不能离魔事,而能有所修证、有所成就者,亦无有是处。

由是修门既启,历位宜明,先示染缘起,而成十二类生;广明净缘起,上历六十圣位。[六十圣位]为:

1.三渐次——除其助因、刳其正性、违其现业(3)

2.干慧地(1)

3.十信位(10)

4.十住位(10)

5.十行位(10)

6.十回向(10)

7.四加行位——暖、顶、忍、世第一(4)

8.十地(10)

9.等觉、妙觉(2)

一般通教大乘为五十二阶位,本经为令易于实修,于开始时加上了[三渐次]及[干慧地],俾入菩萨正位(信位)。其次于十回向后、入地之前,加[四加行位],因为[地前]为贤位,[十地]为圣位,是为摩诃萨埵之位,为令速入菩萨圣位,即精修加行,易得成就。

以上是如来开示的出世间无上菩提道的因缘业果,说完出世间圣贤解脱境界,接着如来即开示世间一切众生的生死因缘果报

。关于众生的生死因缘业果,如来在诸经中皆有所开示,然而,开示得如此详细而又全面,则非本经莫属:如来首先详细开示众生轮回生死的总因及总果,亦即三界众生之[十习因]及[六交报],这是总的因与果,然后再分别开示四生(卵、胎、湿、化)以及[七趣]众生。[七趣]即在一般所说的六趣,再加上[仙趣](因为仙趣众生非天非人,非圣非凡,且修之者众,尤其是中国人,多爱求仙、成仙),如来在此详述七趣之因、果、相状,于修多罗教中,亦无出其右者;这七趣,亦皆各有多种:种种地狱趣、十种鬼趣、十种畜生趣、十种人趣、十种仙趣、欲界色界诸天趣、四种修罗趣。如来详示七趣众生之意,在令真修菩提者了解诸趣皆是生死流转,无有止时,令发心不贪着一切世间,速得离妄修真。

接着,为令真修免于魔事之留难与破坏,如来于是开示[五十重阴魔]。所谓五十重阴魔,其实也就是修定时会碰到的五十种难关,所以五十种阴魔可说是[禅定五十关];或是更确切及中性地说,即是[禅中五十境],也就是在禅定中会现起的五十种境界;但这五十种境界并不一定会成为难关,更不一定会成为魔境,它因人而异。如果修定者,对于这些定中所显的境界,心不贪着、不缘、不取、不住、不忆、不念,则不但不会构成难关或魔境,而且还是[善境界]。然而行者心中若生贪爱、住着、自以为是,则立刻为魔所趁,转此境界为魔境。所以佛于经中说:[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苦作圣解,即受群邪。]

其次,从本经的方法论来讲,则为有破有立,破立均等。佛经中有些经是以[破]为主,有些则是以[立]为主;而破立均等的,并不很多;例如《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以破为主。而《华严》、《法华》、《涅槃》、净土诸经、《药师经》、《圆觉经》等,以立为主。而本经则破立均摄,破立均等。所谓[破],即是破凡夫、外道、魔道、小乘、乃至大乘权教。所谓[立],即是确立、建立大乘、无上乘心地法门、如来藏、真菩提路;一言以蔽之,即是建立[如来密因,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再从教相上来看,则本经系圆摄[显、密、性、相][禅、净、密、律]诸法,再以禅密为主修。至于禅与密的配合,则取[先禅后密]、[由禅入密]、及[外禅内密]的方式。所言[密]者,秘密也,广而言之,即诸佛如来自行的秘密、不可思议境界,以非九界凡圣(六凡三圣)所知,故称为秘密。详言之,即如来的身、语、意三业,皆是秘密不可思议;故称为如来之[三密],即[身密、语密、意密],如来以自住之身语意三密,教授菩萨及大根众生,菩萨及众生依教熏修此三密,即得自于八识中熏得三密之气分,于外则能感得如来依本愿威神之力,三密加持行者;内外胜因胜缘和合,是故速得生起菩提道种、乃至熏转八识、断恶生善、转身为菩提萨埵。现将禅密修行的配合方式,简述如下:

1.先禅后密——本经在如来详说首楞严神咒之前,其教相主要是以禅为主,因为如来要以[显说]的方式,来引摄阿难等,先行破妄,而于真实之道得信解,并发心修行,故这一部分非要显说不可。于无上法得信解发心之后,再说密咒,及其修法,方便引摄,渐次入于如来甚深三密不可思议境界。是故,即是以禅入[信、解、行]之门,而以密入于深密修证之门,以是之故,本经在大藏经中,列于密教部,良有以也。

2.由禅入密——由对无上禅之闻、思,而得于如来藏不思议性心得开悟,复由如来三密威神之力加持,令行者顿得三密相应,顿入、顿证此不思议之本体。此即是本经由禅入密之处。

3.外禅内密——亦即外修首楞严定,内持心咒,如是即是禅密一体、外禅内密。

因此可知,本经之法门,殊胜无比。此外以本经教法而言,可说是:[非禅不得密,非密不证禅]。因为若光修密,而毫不习禅,则于无上理,无从信解、悟入,如是径修三密,则不知所云,即使遍学、遍修种种密法,也不知在修什么,因为无信、无解、无悟,则所修何事?所谓[悟而后修,不悟复何修?]而欲悟,则须先信解。因此古德说,修密须先有十年的显教基础,此话颇有道理。

其次,[非密不证禅],以无上禅乃如来不可思议的[秘语秘意]境界,故非言思可得;是故不能以[思议法]而求于[不思议法],须得径以[不思议法]而证入[不思议法]。是故,于禅得悟之后,即顿舍一切凡夫言说思议之法,而径以如来所开示之不思议[三密]法门为所依,以此而顿入如来三密不思议、万德庄严之境。

再次,于经教中,像本经这样圆摄禅净密律、显密性相诸法者,实不多见,其中以《华严经》最为明显;不过《华严经》虽圆摄显密性相诸法,但较偏于理,至于本经,则不但圆摄显密一切诸法,且理事均等。

又次,本经圆摄显密性相诸法,含有两层深义(即所谓[如来密义]):

1.成就从生之具足信、决定信——何谓[具足信]?即具足信受如来所说一切显密性相诸法,等心修学,不以自妄想心而妄生分别、计着。何谓[决定信]?即决定谛信一切佛语;佛语谛实,决定不虚;不为一切凡外邪小所动。行者以得[具有信]及[决定信]故,满足信根,速入菩萨正位,而得十信满心,于佛法中住。

2.速断法执——以如法、等心修行一切法故,于诸法门,远离妄想分别、爱憎取舍;于初发心时,即顿断法执、法爱;法执断故,我见、我慢、我执亦断。我法二执断故,顿了本具清凉法体(所谓[不历僧祗获法身]),顿与如来萨婆若一切智海相应,堪修无量无上不可思议大行,入普贤行;是故当知,此法门者,即是熏习、长养、成熟、成就[菩萨种性]、[如来种性],令佛种不断。是为[如来真实义]也;何以故?一切法皆为一佛乘故,非若二、若三、何况若五,是皆化城,而非宝所。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楞严真经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