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佛学知识

《解脱庄严宝 大乘菩提道次第论》提纲

  • 作者:
  • 发表于2019-08-09 09:45:59   阅读次数:
  • 心经心经全文心经唱诵

    《解脱庄严宝 大乘菩提道次第论》提纲

      第一章 明成佛之因

      一、为什么要立志争取无上菩提

      宇宙间的一切万法不外乎轮回和涅?两大范围。言轮回者,其性是空,其相是谜,其内含则是(彻头彻尾的)苦痛。言涅?者,其性(亦)是空,其相则是一切迷乱之消失,其内含则是于一切苦痛得到了解脱。

      由问答的方式得出结论:轮回是一种迷乱相,其痛苦非常巨大,长夜漫漫永无自了之期。因此,我们要(觉醒,立志)从今天起就要作争取无上菩提的努力。

      二、怎样争取无上菩提即本书的主题

      无上菩提之因是如来藏;

      无上菩提之所依是(具有暇满之)人身宝;

      无上菩提之缘是修行所需之助缘;

      无上菩提之方便是(菩提道上所)修行的方法;

      无上菩提之果位是具足三身之佛陀;

      无上菩提之事业是(佛陀种种应化之度生)事业。

      三、成佛之因如来藏

      1、由问答的方式得出结论:任何一个众生,只要经过真正精勤的努力,都一定能够成佛,因为,

      我们一切众生都具有成佛之因如来藏。并有经论为作证明。

      2、众生具有如来藏的三个原因:

      (1)法身空性遍满一切众生。

      (2)法性真如无差别。

      (3)一切众生皆悉具足佛种性。

      3、五种差别相:

      A断灭种性

      B.不定种性

      C.声闻种性

      D.缘觉种性

      E.大乘种性

      由六门分叙:

      (一)类别。

      (二)体性。

      (三)名称。

      (四)大乘种性超胜二乘的原因。

      (五)表相。

      违缘四种:

      一、生于无暇之处。

      二、无任何学佛之习气。

      三、趋入邪道。

      四、障道之罪业。

      顺缘二种:

      一、要遇见那些能够开示正法之人为助,此为外缘。

      二、心意能够如法的去与各种善法善行相应,此为内缘。

      F.大乘种性之征兆

      四、对五种种性的总结

      大乘种性乃成佛之近因,而声闻缘觉种性虽然最后终成佛道,仍是属于远因的。不定种性者,则有的是属于近因,而有的则是属于远因的。至于断灭种性(或阐提性)者,亦只是一种密意的方便说,(用来警示此类人)成佛之遥远(及艰难)而已,并不是说他们绝对不能成佛的。所以这是属于极远因一类的。

      第二章 明成佛之所依

      成佛所依人身宝

      一切众生皆悉具足如来藏,但只有人身才最利于修行。所谓人身宝是成佛的所依,是指具有暇、满两种条件和三种信心的人身而言的。

      一、八无暇

      (一)地狱道的众生。其经常都在极苦中,根本没有机会去学佛。

      (二)饿鬼道的众生。其心时常在焦灼的状态中,没有机会去学佛。

      (三)畜生道的众生。其非常愚钝,所以也没有机会学佛。

      这三趣众生都没有羞耻心,如果心识中没有惭愧的本能(就不能分别善恶,所以是)不能够修学佛法的。

      (四)生长寿天者。其投生于色界之无想天中的天人(deva)。他们没有意识,也没有任何心识的活动,因此失去了修习佛法的能力。但这也可以指欲界天中的天人而言。因为比之于人道,欲界天的寿命还是很长的。其实一切天人(deva)都可以说是无暇的,因为他们贪耽于现世的欲乐,也就失去勤修善法的机会了。

      (五)在人道中,但生于蛮族(的社会)中,就很难遇到善良的导师。

    \

      (六)生于邪见(的社会)中,就不能见到达成解脱及善趣之道。

      (七)不遇佛陀降世,就无人解释何者是应为,何者是不应为的道理。

      (八)生而痴呆就不能分别善恶之法。

      二、十圆满

      1、五种自圆满:

      (1)要具备或为男相或为女相具足这样一个与大众相同的人身。

      (2)生在一个能够依止善良(的佛法)导师之国土中。

      (3)非生而痴呆暗哑者。

      (4)于佛陀所宣说之一切善法之根本戒律,具有信心。

      (5)此生没有五种重大的恶业(或五无间业)。

      2、五种他圆满:

      (1)生于佛陀降世之时,

      (2)(不仅佛陀降世),还要佛陀慈悲为众生宣说法要才行。

      (3)(若佛法已灭也不能学佛,所以还要)正逢佛法住世之时,

      (4)要依止那些住持佛法之人,

      (5)要对其他众生能够产生慈悲之心。

      三、人身宝极为难得和具有重大利益

      既具足有暇又具足圆满的人身才叫做人身宝。以盲龟钻木孔比喻人身的难得。

      暇满的人身能往生善趣和达成解脱。人也有上中下三种之不同。

      下士人是指那些能够不堕恶道获人天身者。

      中士人是指那些能够自己解脱轮回,获得寂灭之乐者。

      上士人是指那些为了众生的义利而争取佛果的人。

      因为暇满的人身能够成就各种善业,超越生死大海和成就圆满佛法,所以远胜天龙鬼神各类众生。这样希有之宝又极易坏灭,死亡之缘实在太多,所以应该把它当做是自己的奴仆,支使他去作各种善行。

      但这又必需先具有信心才行,因为如果没有信心,善法是不会增长的。

      四、三种信心

      1、深切的信心。

      2、向往的信心。

      3、清净的信心。

      4、三种信心的标准:

      (1)欲乐不能动。

      (2)凶恶不能动。

      (3)恐惧不能动。

      (4)愚迷不能动。

      能够不为这四种违缘而丧失信心的人才算是真信士和善法器,必能得到无量的利益,堪能发起最殊胜的大人之心。如果具有信心,诸佛薄伽梵就会来至其人之前为说法要。具有如是条件的人,才是堪能修持无上菩提之法器。

      第三章 明善知识

      成佛之缘善知识

      虽然具足圆满的人身宝,但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教导和激励仍是起不了作用的。

      一、必须依止(上师或)善知识的理由

      1、依经文来解释。

      2、依因明立量来解释。

      3、依譬喻来解释

      要想获得圆满佛位的人必须积聚一切福德和智慧资粮和消除一切烦恼及所知二障。积聚资粮和消除二障的方法又一定要依靠善知识才能知道。

      举例说明:善知识就像是渡河的船师或陌生路上的向导,或危险地带的护送者一样。在横越一条大河之时,河中虽然有一条渡船,可是假如没有船师,此时自己如果迳自行舟就有沉没陷溺的危险,若有船师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抵达彼岸。横越生死大海亦复如是,若无善知识为作导引,虽然能乘妙法之舟筏,仍有沉没于生死巨流的危险。因此一定要依止如船师之善知识,才能超越生死大海抵达涅?之彼岸。

      二、善知识的种类

      (一)属于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

      (二)属于地上菩萨一类的善知识。

      (三)属于化身佛的善知识。

      (四)属于报身佛的善知识。

      三、四种善知识的情况

      1、佛陀善知识的定义是具足断、证二种圆满的胜士。

      2、地上菩萨的善知识是指从初地到十地之间各地不同断、证诸功德。

      3、普通众生类之善知识者,其条件可由十种、八种、四种或二种来说明,但不论以哪种标准,持守菩萨戒律都是最重要的核心条件。

      四、依止善知识的方法

      (一)恭敬与供养,

      (二)爱敬并承事,

      (三)修行及努力。

      五、依止善知识的利益

      《般若经》云:善知识善护念诸菩萨摩诃萨能速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四章 成佛之方法

      成佛之方法方便即其口授

      我们都是具有佛种性的人,从无始以来也曾经多次获得人身宝,并且也屡次的遇见过善知识,为什么一直没有成佛的原因,是有四种未能克服的障碍。

      一、四种障碍

      第一,贪着目前的这个世界。

      第二,贪着诸有或各种生命之欲乐。

      第三,贪着寂灭之妙乐。

      第四,不明了成佛之方法。

      如果我们得到了善知识的言教(或口授),依之而修就能够除遣这些障碍了。

      二、善知识言教的内容

      (一)观无常的口诀能够对治于现世一切之贪着。

      (二)观业果不坏及轮回过患的口诀能对治于轮回诸有之欲乐贪着。

      (三)观慈心和悲心的口诀能对治于寂灭妙乐之贪着。

      (四)发起大菩提心之口诀能对治于成佛方便之茫然无知。五道十地以下之修持法要皆可摄归于发菩提心中。其实大乘之(全体)教法皆可摄归于发菩提心中,这一切教法或口诀又皆从善知识出,必须从善知识处才能得到的。

      三、观无常的方法

      (一)差别

      无常之差别是指外境器世界之无常和内境有情之无常而言:外境之无常有粗相和细相之不同;有情之无常则有自无常和他无常之不同。

      (二)修观

      1、外境世界之粗相无常者从下界之风轮起一直到上面的四静虑天,这当中的所有世界中没有任何一件事物是坚固不坏或无有转变的。

      外境无常之细相者四季之变迁,日月之升降及诸法之刹那生灭。

      观察诸法之刹那无常相前一刹那之世界在后一刹那时已经不存在了。我们所看见的这个世界所呈现的存留相只是一种相似的(幻觉)而已。

      2、有情之无常者三界之一切众生皆是无常的。

      (1)自己的身体也是无常的:

      A. 观死

      B.观死相

      C.观寿命逐减

      D.观察别离

      (2)观察死法:

      A.我一定会死

      a.来没有听说过不死的人;

      b.此身是有为法;

      c.寿刹那减灭(如勇士之射箭;如涧壑之瀑布;如牵至刑场之囚犯)。

      B.何时会死,自己不知道

      a.寿的本身很难确定;

      b.的身体里充满了不净之物,它并不坚实,又不可恃;

      c.致死亡的各种因素实在太多,自己和别人无时不在死缘的威胁下。

      C.死时什么也带不走,也无人陪伴

      a.财物不能抵挡死亡;

      b.亲友不能回遮死亡;

      c.己的身体也无法对抗死亡。

      (三)修无常观的利益

      1、深知一切有为法无常乃能对现世不生贪着。

      2、修无常观乃能精诚祈祷,奋起精进,因此能够速离贪爱和策恚,为证取诸法平等性作极大之助缘。

      第五章 轮回之苦痛

      为了对治迷恋轮回之欲乐者的过失,要观察轮回之过失及苦痛。

      一、三苦

      轮回的过患可以概括为三苦:行苦、坏苦和苦苦。

      以譬喻来讲

      行苦:好象是已经成熟了的果实;任何有情甫一取得五蕴身时,行苦就不离开他了,但是大多数的众生都不会感觉到行苦之存在和苦痛,见道以后的圣者们就会很敏锐地感到行苦之酷烈。

      坏苦:好象是服食那掺了毒药的粥羹;轮回中的一切快乐,最后必定会转变成为痛苦。

      苦苦:好象是吞吃那腐烂了的水果一般。在获取那自性即苦之五蕴身后,自己现前所亲自感受到的巨大的痛苦。此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恶趣之痛苦。二、善趣之痛苦。

      从自性方面来讲

      行苦:属于舍受;

      坏苦:属于乐受;

      苦苦:属于苦受的。

      二、六道之各种痛苦

      由每趣之类别、住处、痛苦之情况和受苦之时量四门分别来解说之。

      1、恶道之苦

      (1)地狱

      地狱的类别:灼热地狱八,寒冷地狱八,再加上间歇和邻近二地狱,所以一共是十八重地狱。

      灼热地狱的位置:在(我们这个世界)南瞻部州的(地层)下面,因为从我们这里到那里去的众生特别多。最下层的地狱是无间地狱,其次按顺序是极热地狱、热地狱、大号地狱、哭泣地狱、众合地狱、黑绳地狱、等活地狱等。

      这些地狱的苦痛情况可由其名称窥见。

      因为痛苦无时暂歇,所以叫做无间地狱。这些地狱的寿命长短如何呢?极其长久:四天王天之一生等于等活地狱之一昼夜,如是计算,其处众生寿命五百年。依人类之时寿来计算则有一兆六千二百亿年。像这样把三十三天与黑绳地狱配合起来计算,则地狱寿命千年,合人寿一百廿万俱胝九万九千俱胝

      (2)饿鬼

      饿鬼主要有二:一是饿鬼道之主宰阎摩王;一是由阎摩王所演发之各种饿鬼属众。阎摩王的住所在南瞻部州的下面五百由旬处。属众饿鬼之住处则在沙漠或荒野中及其他不定等处所。

      饿鬼又可分为三种:

      (一)是由于外障而不能得到食物者。被外障所苦的饿鬼们,看见食物时,见食物只是一堆脓液和血。另一些饿鬼则看见有人阻挡着不能接近食物。

      (二)是由于内障而不能得到食物者。为内障所苦的饿鬼,虽然看不见外面有人阻拦,但自己仍旧不能吞食食物。

      (三)是食物本身成障而不能充饥者。饿鬼道的众生在吃、喝食物时,食物会突然变成火曼而烧伤身体。有时,饿鬼道众生只有吃土,喝尿或割截自己身上的肉来吞食。

      有一点应该知道的就是某些有神通的饿鬼,(因为业力的缘故)竟可以得到天人般的享受的。

      经中说:人世一月相当于饿鬼之一日,依此计算,饿鬼的寿命是五百年。

      (3)畜生

      畜生的种类大约可分为多足、四足、二足和无足;其住处是水中、地上、丛林中等处,但大海才是多数畜生之根本住处。

      畜生道的苦痛简言有三:

      (一)被奴役的苦痛。

      (二)被杀戮的苦痛。

      (三)彼此残杀吞食的苦痛。

      畜生寿命之长短则难以确定,有的畜生(据说)能活一劫之久。

      (4)人

      人类之苦痛,总说有八种: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维护所有甚为艰难。

      A.生苦

      以胎生为例,讲从中阴受生到出生所受的痛苦。

      B.老苦

      简单说来可以分成十类,即;

      (一)、身体的变形,

      (二)、须发的变形,

      (三)、皮肤的变形,

      (四)、容颜的变形,

      (五)、气力的衰退,

      (六)、容彩的衰退,

      (七)、福德的衰退,

      (八)、健康的衰退,

      (九)、心理的衰退,

      (十)、时光尽失,趋临寿命之边缘。

      C.病苦

      可分为七大类:

      (一)由疾病而引起之身体上的各种剧烈痛苦。

      (二)为查究疾病而引起之各种痛苦(如烧、截、磨、压等)。

      (三)服用剧烈之药,所引起之痛苦。

      (四)心思饮食而不授予之痛苦。

      (五)必须服从医生之痛苦。

      (六)财产因病而耗尽之痛苦。

      (七)畏惧死亡到临之痛苦。

      D.死苦

      E.爱别离苦

      种种难以避免的人生别离之苦,

      F.怨憎会苦

      与自己所嫌恶的人相遇或相处之时,就难免会有争论、吵闹或打斗的苦痛(在人生的际遇中,吾人常常被迫与自己所嫌恶的人、物、或环境相处,这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痛苦)。

      G.求不得苦

      H.维护所有甚为艰难之苦

      (5)天人

      欲界天的天人,欲求不能满足时会痛苦,与阿修罗战斗的时候亦有(身心之)痛苦;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虽然没有上述的这些痛苦,但他们仍然会死,于投生处亦没有自在,所以仍有堕于恶道之痛苦。天人之快乐,在其福业消尽以后,就会堕入恶趣。

      (6)阿修罗

      在天人之痛苦之外,再加上我慢,妒忌和争斗的痛苦。

      我们如果认真思维上述的各种轮回的苦痛,就不会再贪著诸有的快乐了。

      第六章 业果之概说

      一、痛苦产生的原因及世界产生的原因:业力所致。

      二、业的定义:这是指心意的业和行动的业两种。

      1、心业就是心意的活动(或意志的活动)。

      2、行动的业则是指身和口所造的业或行为。因为身、口二处之行业皆必须由心所生故。

      三、业力之大意:

      差别及性相,自作及受报,小业得大果,业果必不坏,假此六项事,解说业报理。

      1、业果之差别及果报:

      (1)非福业:即十不善业。此即身之杀盗等三业,语之妄语等四业和意之贪嗔等三业。由差别、果报及特相三门来详细解说。

      A.杀业就有三种:

      a、由贪心的促动而造的杀业此指因为要得到肉、皮等的供应而造的杀业,或是因为游戏、财富,或是为了自己,或为了保护亲友们而作的各种杀业等皆属此类。

      b、由嗔心的鼓动而造的杀业此指因竞争、挟怨而生嗔恨心,因而谋杀者。

      c、由痴心的愚昧而造的杀业此指因祭祀的缘故而杀生等愚昧之行皆属此类。

      造杀业之果报亦可分成三类:

      a、是异熟果(或来世将成熟的总体果报),这是指堕地狱(或堕恶趣的总体果报)。

      b、是等流果,这是说即使投生为人也会夭寿或常害众多的疾病。

      c、是增上果,这是说投生于不吉祥和极贫困的地方。

      B.盗业(或不与取业)亦可分为三类:

      a、用暴力的方式取得财物:此指不告诉对方用强力索取之。

      b、用隐秘的方式取得财物:此指隐藏于暗地而偷窃之。

      c、用欺骗的方式骗取财物:此指用假称(或谎语等法)以骗取之。

      盗罪之果报亦可分为三类:

      a、异熟果报来世堕入恶鬼趣。

      b、等流果报若投生为人,亦会终生贫穷。

      c、增上果报投生于霜、雹众多之地。

      C.因贪欲而犯邪淫亦分为三:

      a、与血统有关者行淫这是指淫母、淫姊妹等。

      b、与有主之妇行淫这是指与有夫之妇或王家之妇行淫等。

      C、不依法度之行淫些可由五类来说明之,即使是自己的妻子,但如果犯了下面的五种规律,也算是邪淫。

      邪淫之果报有三:

      a、在异熟果来说,就会堕入恶鬼趣。

      b、在等流果来说,纵然投生为人也会讨一个脾气很坏的太太。

      c、在增上果来说,就会投生在灰垢或沙沼极多的处所。

      D.妄语有三种的不同:

      a、未得上人法而言已得之妄语。

      b、对自他发生损益之妄语。

      c、对(自他)不构成任何损益之妄语。

      妄语之果报有三种:

      a、异熟的果报说妄语者会堕畜生道。

      b、等流的果报说妄语者虽得投生为人道,也会成为一个喜欢毁谤别人和常遭别人讥毁的人。

      c、增上的果报其人会时常口臭。

      E.毁谤罪亦可分为三:

      a、正面的毁谤:这是指当着两个亲密者的面,予以猛烈的诋毁而招致二者之不和及分裂。

      b、侧面的毁谤:这是指用侧面的方法来诋毁讥笑对方,使其不和及分裂。

      c、暗地的毁谤:是用秘密的方式去诋毁对方使其分裂。

      毁谤罪的果报亦有三:

      a、异熟果是堕入地狱。

      b、等流果是若投生为人,当与亲人分离。

      c、增上果者是将生于高低崎岖不平的地区。

      F.粗语(或恶口)罪有三:

      a、直接的恶口:这是指当着对方的面用粗语或恶口来说对方的过失。

      b、侧面的恶口:这是指用诙谐或讥笑的方法,用旁敲侧击的方式来诋毁对方。

      c、间接的恶口:是在对方的亲友前诋毁对方的种种过失。

      恶口罪的恶报亦有三:

      a、异熟果是堕入地狱。

      b、等流果是若得投生为人,亦时常听到种种不悦意的声音和言语。

      c、增上果是投生在贫瘠、干旱和罪人聚集的地区中。

    \

      G.绮语之罪有三:

      a、颠倒的绮语:这是指用外道的语调或言辞,或唱念外道的祈祷及仪轨,来开玩笑作无义的乱说。

      b、世间的绮语:这是指戏言或诙谐的玩笑话。

      c、真理的绮语:这是指对无尊敬或非器之人宣说佛法。

      绮语之果报亦有三:

      a、异熟的果报是堕畜生道。

      b、等流的果报是若得投生为人,其人说话自然会不尊贵、不高雅。

      c、增上果报是投生在一个冬夏颠倒之地区。

      H.贪心的差别有三:

      a、对自己之所有之贪心:这是指对自己的家系、身体、容貌、功德、财物等狂为贪执,心想:谁也赶不上我啊!

      b、对别人之所有贪心:这是指对别人的长处和所有发生贪心,心想:我要是像他那样多好呢。

      c、对不属于自、他之物发生之贪心:这是指埋藏于地下等处之财宝发生贪心,心想:我要是据有这些财物多么好呢。

      贪心的果报有三:

      a、异熟的果报是堕入饿鬼趣。

      b、等流的果报是若得投生为人趣,也会成为一个贪心极大者。

      c、增上果报是投生在一个农禾极坏的地区。

      I.嗔心之差别有三:

      a、由嗔恨而生之杀害心:好像在战斗时对敌人所生起之嗔恨,而生之杀害心。

      b、由妒忌而生之损恼心:好像在游戏时,怕输于对方而生之杀害或损恼等心。

      c、由忿怒而生之损恼心:如上述之情况损害敌方之外,还要再加上把敌人捆住再加以不断的损害杀伤等心。

      嗔心之果报亦分为三:

      a、异熟的果报是堕入地狱

      b、等流的果报是若得投生为人,必会成为一个嗔恨心极大的人

      c、增上果报是投生三个田薄食恶的地区。

      J.邪见(或愚痴)的差别分三 :

      a、对因果起邪见:这是指对善恶之行为能产生苦乐之不同果报之原则不愿接受。

      b、对圣谛之教法起邪见:这是说对于修习完成道谛之法(戒定慧),则必定能够证得灭谛(或涅磐)之原则不愿接受。

      c、对三宝起邪见:这是说认为佛法僧三宝都不是真实的,因而予以诽谤。

      邪见的果报亦分为三:

      a、异熟果是堕入畜生道。

      b、等流果是纵得投生为人,也会是一个非常愚昧之人。

      c、增上果是降生在一个不结果实的地区。

      四、非福业异熟果报其他分类:

      1、从烦恼的角度来看则是若以嗔心来行这些不善业,则会堕地狱,以贪心来行则会堕饿鬼,以邪见来行则大多数会堕畜生。

      2、从数量的观点来看则是,若作了数不清的恶业,则会堕地狱,若作了相当多的恶业,则会堕饿鬼,若作了某些恶业,则会堕畜生。

      3、从境(或对象)的观点来看则是,若于特别殊胜的对象作恶,则堕人地狱,于中等的对象作恶则堕饿鬼,于下等的对象则堕畜生。

      (1)福业:即善业,这因果报应者,乃指舍弃十恶业,遵行十种善行之业报也。

      (2)不动业:因为修习因地之等至禅定而能得果位之生禅定。等至(或心一境性)之禅定有八种迦行(或预备之阶段)。禅定本身亦有八种(即四色界定和四无色定)。还有特殊之禅定,生禅定(是指生前假此等禅定之力,死后可以生各种不同次第的天界)在色界则有色界之十六天,无色界则有四无边外天等。

      4、业果之原则:

      (1) 自作自受之根本原则:那执持五蕴身的作业者,当事人才会受自己的业报,与别人不是相干的。

      (2)(严格的)同类相应原则:善或恶的业因,一定会得到如其量如其分的苦或乐之

      果报,绝无错乱。这就是说,积聚善业一定会得到享乐之果报;积聚恶业一定会得到受苦的果报。

      (3)小业能生大果之原则:恶业之势力极强故,一念恶心能堕地狱,历时多劫之说,亦载于佛经。小的善业亦会结成大的果报。

      (4)业力果报之不坏性原则:除了对某种精力加以对治以外,虽然经过无数劫,此业之果报纵然没有成熟,它也不会自己坏灭,一旦遇见因缘,此业就会如其分如其量结成业果。

      总结:我们应该对轮回之痛苦,发生惧畏之情,对业果生起决定的认识和信心。

    本文链接:《解脱庄严宝 大乘菩提道次第论》提纲

    上一篇:【2012少林机锋辨禅专访】绍云长老:修行需识路 道心要常坚

    下一篇:丈夫非常反对我学佛,要怎么办

    友情链接

    经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