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佛学知识

人间佛教的经证 离八风之患

  • 作者:
  • 发表于2019-09-03 09:30:26   阅读次数:
  • 心经心经全文心经唱诵

      离八风之患

    \

      利衰和毁誉,称讥和苦乐,
      斯皆非常法,何足致忧喜。
      ——《摩诃僧只律》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种境界,因为能煽动情绪,让人心动荡不安,所以名之为“八风”。这首偈语让我们了解“八风”的本质,进而体悟根本的对治良方。  一、利衰和毁誉
      利,即利益,凡有利于我的顺境,称之为利。衰,即衰减,凡有损于我的逆境,称之为衰。其实利与衰岂有一定?在顺境中,我们往往得意忘形,以致于种下日后失败的原因;在逆境中,我们反而容易觉察自己的疏失,从而谨慎应付,于是再度渐入佳境。《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卷下第十七品中告示佛子的“十不求行”,点醒人们执着顺境的迷惘:  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
      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
      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学躐等必未得谓得。
      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愿不坚必未证谓证。
      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成轻慢,志轻慢必称我有能。
      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亏道义必见人之非。
      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内心自矜,内自矜必执我之是。
      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意有图必华名欲扬。
      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必动,痴心动必恶利毁己。
      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必怨恨滋生。
      如果我们能够抱着一颗虚怀若谷的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无论利弊兴衰都不会动摇我们的心志。
      毁誉也是如此,毁,是在背后以恶言毁谤;誉,是在背后以善言赞誉。当听说别人毁谤我们的时候,应当自省:是否自己做人处事有不圆满的地方?果真有所不周之处,就必须自我改进,反之,心安理得,又何必斤斤计较?当听说别人赞誉我们的时候,除了检讨自己是否实至名归以外,更要心存感谢,继续努力,苟能时时观照自我,就不会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神情而心情浮动。  二、称讥和苦乐  称,即称道,因推重其人,凡于众中,必称道其善者,名之为称;讥,即讥诽,因恶其人,本无其事,妄为实有,对众说明者,名之为讥。
      世间上好坏没有一定的标准,以伟人为例,了解他的人奉为神明,不了解他的人视为魔鬼。然而真理究竟不会久藏,因果也不会错失好人,历史上,多少人毁谤佛陀,但无损于佛陀的伟大;耶稣被犹大出卖了,钉在十字架上,更显出他为人牺牲的精神;而一心想征服世界的亚历山大壮志未酬身先死,秦始皇的好大喜功却导致国家迅速败亡。凡此无非说明了只要心中有崇高的理想,讥毁磨难正是我们的逆增上缘,反之,一味地向外攀缘名利,万般荣耀也会成为失败的催化剂。
      苦与乐是总括上列境界的感受。遇到恶缘,身心受到逼迫,即是苦;遇到善缘,身心觉得欢悦,即是乐。无论苦也好,乐也好,都是自己的身、口、意业招感所致,所以不必怨天尤人,也不必大喜过望。因果昭彰,一切操之于己,我们应该运用自己的力量突破困境,把握现有的善缘,为世人创造更多的幸福。  三、斯皆非常法  总之,“诸行无常”,八风也不能自于其外。一般人害怕无常,其实,无常才能进步,无常才有希望,无常能使凡夫悟道成佛,无常能化干戈为玉帛。因此,什么样的境界来临都不要紧,最重要的是我们心中能如如不动地接受事实,进而随缘利生,随行度众,改变恶因,广结善缘,则必能有一番光风霁月的天地。  四、无忧亦无喜  所以,为祸福而忧喜是没有必要的,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在《信心铭》中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古来的祖师大德由于将自己安住在慈心悲愿、般若智慧之中直道而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终能成就经世济民的丰功伟业,我们应该效法他们这种任运豁达的胸襟。

    本文链接:人间佛教的经证 离八风之患

    上一篇:佛说五欲就好像须弥山那样粗壮沉重

    下一篇:你不妨大胆一次

    友情链接

    经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