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佛学知识

入门必读!学佛避“坑”十大指南

  • 作者:
  • 发表于2019-10-06 09:35:37   阅读次数:
  • 心经心经全文心经唱诵

    入门必读!学佛避“坑”十大指南

    本文盘点了初学佛时最容易误入的十大误区。

      有人看完之后评论说:“十个坑个个是雷区,但却几乎是必经之路,大部分学佛者都会接二连三掉进去,然后再挣扎着爬出来,甚至有的浑然不觉,好几年都陷在某个坑里,还不自知。

      但要想切实成长,这些坑还真避不开,只有不断被坑,才能不断矫正,最后树立正知正见,走上不偏不倚的中道。”

      一号坑:神神叨叨

      不少人将佛教看成一种“神明崇拜”

      以为“学佛”就是

      求佛保佑、算命打卦、看风水......

      对神秘力量、神通感应津津乐道

      避“坑”贴士

      佛教,是佛陀证得宇宙、人生真相后,为引导众生解脱痛苦、走向觉悟而施设的一种完善的教育。

      学佛,是学佛所学,行佛所行,以佛法智慧改变自身错误观念及不良习气,最终成为一个没有烦恼,慈悲智慧的人。

      弄错了佛教和学佛的内涵,就像搭错了车,乘得越久,偏得越远。

      二号坑:求点实惠

      有些人将学佛“世俗化”

      想通过念佛、诵经、供养

      换取自己和亲友想要的

      平安、健康、财富、地位……

      避“坑”贴士

      学佛,可以实现两种利益:现世利益,即今生的美满幸福;究竟利益,即断除一切迷惑和烦恼,觉悟成佛。

      现世利益固然必要,但最多也就短短几十年,治标不治本;获得究竟利益,才可以彻底断除产生痛苦的根源,拥有无任何副作用的真正的幸福。

      要选哪个,是否不言自明?

      三号坑:信仰优越

      有些学佛者听闻正法后

      很快了解其中的高妙之处

    \

      生起对佛法智慧的信心和向往

      但对其他处在“迷信”状态

      及尚未确认信仰的人

      不知不觉流露出一种优越感

      或以自己所学的“佛理”

      去评判他人的观点是否正确

      避“坑”贴士

      生命是无尽的积累,今生能闻正法、起正信,都源于宿世累积的善根、福德、因缘,由无数善知识和众生成就得来,对此当心怀感恩,何来骄慢资本?

      优越感是“我执”的一种表现,是学佛要解决的问题。不再追求这种感觉,便是一种进步。

      是否愿意这样努力一下呢?

      四号坑:二宝居士

      有些学佛者皈依佛、皈依法

      但见到某些出家人的行为

      不合自己的心意

      而不愿皈依僧

      硬生生把自己变成“二宝居士”

      避“坑”贴士

      佛教的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宝。皈依僧,是指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而不是某个出家人。

      如果将学佛比作上大学,那么佛是创办人,确立了教学的目标、理念和方法;法是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教科书;僧是具体指导、陪伴我们学习的教授和助教。少了任何一项都会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和传承。

      如果对某些“助教”不认同,可以想想玄奘大师、弘一大师等这些“教授”的行仪,他们是贤圣僧的代表人物。

      五号坑:佛里佛气

      学佛之后是否有种

      不会好好说话的感觉?

      “我执”“无明”“随喜”“布施”“供养”

      偶尔再冒几句偈语

      令人摸不着头脑

      遇见不熟悉的人

      会不由地合十、问讯

      搞得对方不知如何应对

      避「坑」贴士

      学佛的确会接触一些名相和礼仪,但它们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调心,并非让我们与大众产生隔阂和屏障。

      如果对方对佛教用语、礼仪不熟悉,应当随顺,避免引起他人不适和困扰。这样也会使更多的人愿意走近佛法,进而了解、学习。

      六号坑:危言耸听

      有些佛弟子对自己严格要求

      这是非常好的

      但有时也会将同样的观念、标准

      强加给周围的人

      避“坑”贴士

      说话、做事前首先观照一下,自己的发心是否纯粹为了利益他人,还是夹杂着主宰欲,希望别人照着自己的观念行事;

      其次考虑一下,方式是否善巧,对方是否乐于接受。

      一项不符合,不如先保留。

      七号坑:只顾自己

      学佛,有时会陷入

      追求个人解脱中

      觉得家庭、工作等等

      障碍了自己的修行

      为此烦恼

      甚至希望摆脱这些束缚

      避“坑”贴士

      学佛,是一件需要投入相当时间和精力的事。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积累的福报。

      学佛要福慧双修,以慈悲心、感恩心、恭敬心去关爱、服务他人,就是在为自己培植福田,积累资粮。

      同时,帮助他人,也是检验修行的机会,看看自己内心的慈悲和智慧增长了多少,哪里还需要努力、调整。

      八号坑:不读经教

      有些人接触净土法门后

      误认为学佛只要一句“阿弥陀佛”

      图省事,不愿意读经教

      “三藏十二部留给别人悟”

      避“坑”贴士

      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殊胜法门。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内涵极其深广,佛法三藏十二部都是其注解。

      如果不了解背后深意,没有生起坚固的信、愿、行,那念佛就是一边念,一边打妄想,与解脱了不相干,白白浪费修行的机会和宝贵人身。

      九号坑:过度自信

      有些人将学佛看成一般的

      学知识、做研究

      认为研读经教、书籍

      就可以自学成才

      不需要老师

      避“坑”贴士

      阿难曾经问佛陀,修行的成就是否有一半都仰赖善知识。佛陀纠正他,善知识是“全梵行”。

      我们一切修行所得,都离不开善知识的教导。

      佛典浩瀚,法义精深,我们自身的智慧有限、烦恼重重,再加上不良串习的惯性、外部环境的干扰,想要不偏离八正道而修行,是极其困难的。

      虽然在这个时代,求得可依止的善知识不容易,但依然应当不断寻找。如果有幸得遇具格的善知识,一定要好好珍惜,恭敬感恩,依教奉行。

      十号坑:浅尝辄止

      修行路上有时会停滞不前

      没什么法喜

      此时很容易生起懈怠、攀缘的心态

      放弃修行

      或是换个法门学学

      避“坑”贴士

      修行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像挖井,要一门深入,坚持不懈,才能挖出水来。

      不同的是,如法修行产生的作用,自己的内心是可以感受到的。如果内心没有法喜,整天依然烦恼重重,遇事无法智慧处理,那很可能是修行的态度、发心及方法上出了问题,要主动寻找症结,及时调整。

      经过一番盘点

      是否觉得学佛越来越难了

      其实不然

      学佛并非成就外在的

      原本不存在的什么东西

      而且通过闻思正见

      如法修行

      开显本自具足的慈悲和智慧

      有什么可畏惧的?

      如果因为畏难而不去修行

      就像“贫女宝藏”一样

      拥有巨额财富却依然向人乞讨

    \

      太过可惜了

      如果觉得一个人力量不够

      可以找到一群学佛的小伙伴

      互相鼓励,一起努力!

    本文链接:入门必读!学佛避“坑”十大指南

    上一篇:回归纯真的本性

    下一篇:善良是一棵树

    友情链接

    经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