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佛学知识

僧人们舍亲出家了,在寺院怎么过清明节呢?

  • 作者:
  • 发表于2019-10-01 09:36:33   阅读次数:
  • 心经心经全文心经唱诵

    僧人们舍亲出家了,在寺院怎么过清明节呢?

    清明节在仲春和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八天。

    《历书》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

    《岁时百问》中也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对于古人来说,清明的日常是踏青和祭祖、扫墓。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中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白居易也有诗句说道:“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韦应物也曾感慨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这是在家人度过清明的方式。

    那对于看淡生死无常的古代出家人来说,又是怎样过清明的呢?

    《敕修百丈清规》中这样写道:“清明日,祖堂、诸祖塔、诸檀越祠,库司预报洒扫,严备供养,集众讽经。此月出榜禁约山林茶笋。”

    这就是说,在清明来临的日子,寺院中的祖堂、祖师塔、施主祭祀处,库司行者(禅家司掌会计事务之行者)需要预先打扫以上各处,并且准备好各种供养物,准备集合大众一同诵经。

    而在清明所在的月份,寺院会贴出榜文,严禁采伐山林或者采茶、采笋,而让万物生长。

    虽然这段文很短,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个中包含了三点:

    一是追思先贤大德、感念施主恩德;

    二是慈悲诵经,济度有缘众生;

    三是爱生护生,不过度地砍伐、采摘,让山林中的众生有生长的空间。

    由此可以看出慈悲的精神是一直伴随着寺院度过清明节的。

    上面我们说了寺院度过清明的方式,那么又有哪些和清明节相关的僧人轶事呢?

    1、宗密禅师:清明上山,讲经七日

    《宋高僧传》中记载:宗密禅师圆寂之前,曾经吩咐弟子:要将自己的遗体抬到后山布施鸟兽。将遗骨焚烧之后,扬散在山中,不要起塔纪念,免得弟子们对塔思人而扰乱了弟子们的禅观。

    如果真的弟子们真的想要纪念自己,那就每年的清明节上山,在山上讲经七日,一则是以法和山上的众生结缘,二则也是以法供养自己。

    最后,唐宣宗追谥他为定慧禅师,赐塔号青莲。

    诗人贾岛曾作《哭宗密禅师》诗一首:“鸟道雪岑巅,师亡谁去禅?几尘增灭后,树色改生前。层塔当松吹,残踪傍野泉。唯嗟听经虎,时到坏庵边。”

    2、法演禅师:寒食近清明,百花开烂漫

    又到清明,这天,法演禅师上堂说法道:二月春已过将半,正是相约一同踏青赏玩的时候。寒食与清明相近,山谷中百花开得正灿烂。

    有人直上白云峰,有人却游于赤水畔。野外有人标坟而立,路边倒着酒醉的汉子,半是大笑半是悲啼,他们出于真诚的情感流露,可堪赞叹。

    人人都说我这样讲是泄露天机,但是在场的大众衲子们可要仔细批判分明看看,正所谓:“五湖禅客莫轻酬,记取今朝者公案”。

    法演禅师直抒胸臆的一番开示,不知道指点了多少衲子的迷心,又有多少衲子在禅师的一番言语之下有所省悟?

    3、清珙禅师:清明时节雨初时,黄鹂枝上分明语

    《释鉴稽古略续集》中记载了这么一段故事:

    清珙禅师曾经在及庵禅师门下刻苦参学。

    有一日机缘巧合,清珙禅师有所领悟,向及庵禅师汇报了自己的心得道:“清明时节雨初时,黄鹂枝上分明语。”

    大意是:清明时节方至,细雨纷纷落下,忽然听见耳边传来婉转的鸟鸣,抬头看去,正见一只黄鹂在枝头上迎着迷蒙细雨欢快地鸣叫,仿佛正在说着些什么。

    \

    及庵禅师听得这心境一如的禅语,很是赞叹,点头认可了他的心得,还对大众衲子说道:“清珙可谓是法海之中的透网而出的金鳞啊!”

    由以上三个故事,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代出家人看淡生死无常,在佛法大海中遨游的洒脱与自在。

    清明将至,谨以此文:一则追思前贤,二则激励道心,三则告诉自己岁月无情,还是要珍惜光阴,好好修行才是正道啊。

    本文链接:僧人们舍亲出家了,在寺院怎么过清明节呢?

    上一篇:偷珠贼

    下一篇:僧人诵经时敲木鱼的意义何在?

    友情链接

    经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