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四

  • 作者: 未知
  • 发表于2019-06-26 11:06:52   阅读次数:
  • 心经心经全文心经唱诵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四   禄四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七得用不得用者得谓自证用利他也于中为二先标。

      七明得用不得用者。

      ○次释释中又二初举极果。

      夫四悉檀独有如来究竟具得微妙能用。

      ○次举因人因人中二先标列四句。

      下地已去得用不同凡有四句不得不用得而不用不得而用亦得亦用。

      ○次解释释中凡夫及四教不同。

      凡夫外道苦集流转尚不能知四悉檀名字谁论其得既其不得云何能用也。

      ○初藏通两教各分二乘与菩萨别释初三藏二乘中先声闻次支佛初声闻中二初明得而不能用次假令下明用而不当同不能用。

      若三藏教二乘殷勤自行者知苦断集修道证灭入真亦名为得不度众生故不能用。

      初文可解。

      ○次文具明不能用四悉之相能称机故方名能用声闻借使欲利于他而差机故不能用故云假令于中初举满愿通明差机。

      假令用者差机不当故净名诃满愿云不知人根不应说法无以秽食置于宝器。

      ○次如富楼那下约四悉一一皆先出人次结不能用。

      如富楼那九旬化外道反被蚩笑文殊暂往师徒皆伏此是不知乐欲不能用世界悉檀也如身子教二弟子善根不发更生邪疑此不能用为人悉檀也如五百罗汉为迦絺那说四谛都无利益佛为说不净观即得破恶此不能用对治悉檀也如身子不度福增大医不治小医拱手五百皆不度佛度即得罗汉此不能用第一义悉檀也。

      初文云如富楼那九旬化外道如止观第六记身子差机如止观第七记迦絺那如止观第九记如身子不度福增者论云此比丘宿生为鱼身长七百由旬宿曾闻法虽堕鱼中宿种犹在时有商主将诸商人入海采宝忽见流急船向白山兼见三日并现即白海师海师曰祸哉非三日也二是鱼目一是天日白山者鱼齿也必入鱼腹船中诸人各称所事中有优婆塞称南谟佛鱼闻佛名即自念言此佛弟子我昔亦佛弟子即忍死合口水流便退鱼因舍命风吹尸上岸神生值佛身子及五百皆不度佛度得果佛令按行海畔见骨山高七千由旬山北日所不照回来白佛佛言是汝身骨问曰鱼身长七百由旬所见骨山高七千由旬何故身小而骨山大耶答或恐字误应是七十耳大医等者身子为大医五百为小医。

      (△次支佛)。

      支佛亦然是名得而不用也。

      支佛亦然者据理既不知机明知不能用四虽有部行但是悲心如身子云我非知机但怜愍故而为说法可以比声闻知也。

      次明三藏教菩萨者虽知苦集修道止伏结惑未有灭证但得三悉檀虽未得一而能用四所以者何如病导师具足船筏身在此岸而度人彼岸常以化人为事自未得度先度人是为不得而用。

      次明三藏菩萨未得灭谛名未得一具能用四所以者何下释不断烦恼称病导师。

      通教二乘体门虽巧得而不用与三藏同也通教菩萨初心至六地亦得亦用用而未巧七地入假其用则胜也。

      通教菩萨六地未巧者与罗汉齐虽亦说法不能称机故云未巧。

      若别教十住但得析法体法两种四悉檀而未能用十行方能用十回向进得相似四悉檀亦能相似用登地分真得亦分真用。

      别教十向既进修中道故相似中道其用胜前登地已去任运真应。

      圆教五品弟子未能得用六根清净相似得用初住分真得用也唯佛究竟得究竟用。

      ○八明权实者先标。

      八明四悉檀权实者。

      ○次释释中二先正释次料简先正释中二初重指前对谛。

      四谛各辨四悉檀者此通途说耳。

      未判权实故云通途。

      ○次正释中二初四教次五味初文自四初三藏中又四初引论总判。

      释论云诸经多说三悉檀不说第一义者此指三藏。

      言释论云诸经多说三悉檀等者此是大小相对而说即指三藏经为诸经般若为第一义各有其意。

      ○次三藏下示教观体。

      三藏多说因缘生生事相灭色取空少说第一义。

      非无空理但非即空故云少耳。

      ○三就三藏菩萨下且许当教以论三四。

      就三藏菩萨但约三悉檀明四若就佛即具四。

      言约三悉以明四者非但无中道第一义谛亦无真谛第一义谛且据缘真伏惑边说立第一义名耳故云约三明四又明四者能为他说四故云明四自行但得三耳。

      ○四虽尔下正判属权。

      虽尔终是拙度权逗小机也。

      ○次通教中亦四初形前立名。

      若通教四谛明四悉檀体法即真其门则巧。

      ○次故下引论证巧。

      故释论云今欲说第一义悉檀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且约即空明第一义。

      ○三就佛下当教判得。

      就佛菩萨皆得有四。

      ○四而约下正判属权。

      而约方便真谛以明悉檀犹属权也。

      ○次别教中三初形前。

      若别教四谛明四悉檀约于中道此意则深。

      ○次而犹下望后。

      而犹是历别别相未融。

      ○三教道下正判属权。

      教道是权此则非妙。

      ○次圆教中二初亦形前。

      今圆教四谛明四悉檀其相圆融最实之说。

      ○次故四悉下正判是妙。

      故四悉檀是实是妙。

      (△次五味)。

      若用此权实约五味教者乳教则有四权四实酪教但有四权生酥则有十二权四实熟酥则有八权四实涅槃十二权四实法华四种俱实(云云)。

      次约五味中可见。

      ○次料简中五重问答。

      (△初一问答)。

      问三藏菩萨虽得四悉檀望通教但成三悉檀今通教望别教云何答有二义当通是得四望别但得三。

      初问中云菩萨虽得四此亦约三论四如前答中通教既无中道义当无第一义。

      (△二一问答)。

      问别教望圆亦尔不答不例圆别证道同故。

      (△三一问答)。

      并曰三藏通教俱证真谛亦应俱得四答三藏真谛虽同菩萨不断惑故阙一圆别俱断惑是故俱四。

      三藏菩萨不断惑者若以二乘望通即同得四。

      (△四一问答)。

      又并三藏通等虽四而三可是权别教四而不三应非是权答三藏通教教证俱是权故但三无四别教教道权证道实从证则四从教则权。

      言从证则四从教则权而不云从教则三者教道证道俱说有四但权实不同故不云三。

      (△五一问答)。

      又并证道有四教道应三答若取地前为教道应如所问(云云)。

      若取地前为教道者既有若取之言当知初地以去仍有教道之义具如止观第三记。

      ○九开显中二初标。

      九开权显实者。

      ○次释释中二初正开次料简初正开中二初明施开之意次正约前四时论开以会法华初文又三初通明诸法本实次大悲下施权三今开下显实。

      一切诸法莫不皆妙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众生情隔于妙耳。

      初文者法既本妙粗由物情故知但开其情理自复本。

      ○施权中二初正施。

      大悲顺物不与世诤是故明诸权实不同。

      ○次无量义下引证。

      故无量义云四十余年三法四果二道不合。

      ○三今开下正开开中又二初约法通开明施化本意。

      今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唯以一大事因缘但说无上道开佛知见悉使得入究竟实相。

      ○次除灭下寄二乘难开以明开相。

      除灭化城即是决粗皆至宝所即是入妙。

      粗既即是妙化城即是宝所故也。

      ○次若乳下正约四时明开又二初正开次方等下明开分齐。

      若乳教四妙与今妙不殊唯决其四权入今之妙是故文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即此意也决酪教四权生酥十二权熟酥八权皆得入妙故文云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又云决了声闻法是众经之王闻已谛思惟得近无上道。

      乳及二酥中别教四悉虽有第一义并约教道故云唯决四权生酥十二权熟酥八权皆得入妙生熟酥中决权引证但云千二百罗汉及决了声闻法者前证乳教已引菩萨菩萨义同不繁文故不重引之既云菩萨亦除疑网验知菩萨亦须会三。

      (△次明开分齐)。

      方等般若所论妙者亦与今妙不殊开权显实其意在此。

      方等般若至在此者开分齐中亦应云华严文无者略验彼三部圆教无殊法华之圆判顿独在华严信是妄生疣赘况法本妙隔在物情法华已开翻降为渐十如实境妙却为粗佛之知见贬归菩萨药王十譬叹教圣说成虚法师三世校量通为不实分身佛集宝塔涌空徒屈来仪证斯渐教同异之相不可具论一家教门足堪搜检如何独异黜兹妙经。

      问曰决诸权悉檀同成妙第一义为当尔不。

      次料简中问决诸权悉檀至不尔者问意者若决粗入妙为决诸粗四悉同入妙第一义悉为自决世界入世界乃至决第一义入第一义耶云不尔者若不如此为如后意耶亦有本云为当尔不恐人误改耳。

      答决权入妙自在无碍假令妙第一义不隔于三三不隔一一三自在今且作一种解释也。

      答意者二意俱通故云自在言假令者如初问意纵令尽入妙第一义妙第一义既不隔三与第二义亦何别故云一三自在今文且作一种解者顺第二意对开五章名义顺故若唯入第一义但得对体余义则阙。

      ○若决下用第二意一一别对初世界中二初正会次亦是下示相会入。

      若决诸权世界悉檀为妙世界悉檀者即是对于释名妙也。

      世界只是诸法决彼诸粗同入此妙故成妙名。

      ○次示相会入中二初约法说周意次譬说周意。

      亦是九法界十如是性相之名同成佛法界性相摄一切名也。

      初法说中七方便同成佛乘。

      亦是会天性定父子更与作字名之为儿我实汝父汝实我子也。

      譬说中二乘之名同称菩萨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所行既成菩萨之道行人岂独犹名二乘。

      若决诸权第一义悉檀为妙第一义悉檀者即对经体妙也即是开佛知见示真实相引至宝所也。

      次决第一义中以四悉义随于五章故第一义居次佛所知见及所至宝所并属理故。

      若决诸权为人悉檀为妙为人悉檀者即是对宗妙也如此经云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也。

      次会为人中引证云大车者车方为因道场为果。

      若决诸权对治悉檀入妙对治悉檀者即是对用妙也文云以此宝珠用贸所须又云如此良药今留在此可用服之勿忧不差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动执生疑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又云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也。

      次会对治中引证云以此宝珠用贸所须者方便教中法有限量非即非妙是故艰难如勤力求索实理无竭疑尽信全如宝珠无价贸物无尽究除贫苦莫若如意此良药等思之可知是故贸粗病差并是对治之别名。

      若是分别诸权四悉檀同异决入此经妙悉檀中不复见同异昔所未曾说今皆当得闻即是妙不同异即对教相妙也即如文云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一乘虽分别诸同异为显不同异说无分别法也。

      此中判教以辨同异本显于同故本迹二门尔前未说因兹开废莫不咸闻。

      ○十通经者又二初问。

      十通经者问今以四悉檀通此经此经何文明四悉檀耶。

      ○次答答中二先总举。

      答文中处处皆有此意不能具引今略引迹本两文。

      ○次别释释中先释次结释中二先迹次本迹中二先列经次释本文亦然。

      方便品云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过去所习业欲性精进力及诸根利钝以种种因缘譬喻亦言辞随应方便说此岂非是四悉檀之语耶。

      (△次释)。

      欲者即是乐欲世界悉檀也性者是智慧性为人悉檀也精进力即是破恶对治悉檀也诸根利钝即是两人得悟不同即是第一义悉檀也。

      (△次本中先列经)。

      又寿量品云如来明见无有错谬以诸众生有种种性种种欲种种行种种忆想分别故欲令生诸善根以若干因缘譬喻言辞种种说法所作佛事未曾暂废。

      (△次释)。

      种种性者即是为人种种欲者即是世界种种行者即是对治种种忆想分别即是推理转邪忆想得见第一义。

      迹之与本俱以性为生善善性在往故也俱以进力及行为对治并举能治行也根举能悟之人想举能见之心此少异耳故同有四悉。

      ○两处下结。

      两处明文四义具足而皆言为众生说法岂非四悉檀设教之明证也。

      (△七番共解竟)。

      可知。

      ○次第二别解者初重略标五章前已列竟今于五中初广释名中二初开章。

      第二别解五章初释名为四一判通别二定前后三出旧四正解。

      ○次解释释中自四初释初门中为三初于今经自立次立此下明立名意三问下料简。

      妙法莲华名异众典别也俱称为经通也。

      初文者虽在今经与他对辨不无通别若妙法莲华名之与义俱异他经经之一字名与他同义与他异今从名通故云通耳。

      ○次立名意者以何缘故立此经名名既该乎一部一部意不逾三故名既通别不同三意亦随名通别故释此三意粗妙甄分教行理殊通别异辙今释此三又为四意初标次列三释四结。

      (△立此下标谓教下列)。

      立此二名凡约三意谓教行理。

      初二如文。

      ○三释中二先通解通别次别解通别通谓通于诸经教行及理别谓别在圆诠之教初通释中二先略次广。

      从缘故教别从说故教通从能契故行别从所契故行通理从名故别名从理故通略说竟。

      初略者一代圣教诸名之下无不具此教行理三无不以别而契于通无不以通而应于别故此三中通摄佛法故教则机应相对行则因果相对理则名实相对亦是事理相对若无此三双通别虚设。

      ○次广释中自三初约教中二释结释中二初明别。

      夫教本应机机宜不同故部部别异。

      ○次金口下通。

      金口梵声通是佛说。

      ○次故通下结也。

      故通别二名也。

      ○次约行中亦二释结释中初别次大论下引小以例初别中又二先立次引证并是约通论别且从别以明别如云法宝即通种种故别。

      约行者泥洹真法宝众生以种种门入。

      ○次引证中先寄小各说即别俱正故通。

      如五百比丘各说身因佛言无非正说。

      言各说身因者涅槃三十二释随自意语中云如五百比丘问身子云佛说身因何者是耶身子答云汝等亦各得正解脱自应知之何缘方更作如是问有比丘言我等未得正解脱时意谓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果有说爱有说行乃至饮食五欲如是五百各各说已所解已共往佛所稽首右绕而坐各说己解身子曰谁为正说佛言无非正说。

      ○次寄大中各入故别不二故通。

      三十二菩萨各入不二法门文殊称善。

      三十二菩萨入不二法门者既有能入之门门皆趣理准例五百三十二亦无非正说此举大小两乘能趣之行。

      (△次引小为例)。

      大论明阿那波那皆是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次例中不可得即是理也举劣况胜观息尚即是理况大小两乘能趣之行。

      ○当知下结又二先结。

      当知从行则别所契则同。

      ○次引证。

      求那?摩云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云云)。

      ○次理中三初立次引证三结。

      约理者理则不二名字非一。

      初文不二故通非一故别。

      ○证中二文例立可知。

      智度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大经云解脱亦尔多诸名字如天帝释有千种名。

      先引大论次引大经中云解脱亦尔多诸名字者大师在灵石寺一夏讲百句解脱每于一句作百句解释是则解脱有万名字如天帝释有千种名者亦名憍尸迦亦名婆蹉婆亦名婆佉婆亦名因陀罗亦名千眼天亦名舍脂夫亦名金刚宝顶亦名宝幢等。

      ○名异下结名异故别体一故通。

      名异故别理一故通。

      (△次别解通别)。

      今称妙法之经即是教之通别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乘是宝乘直至道场即行之通别或言实相或言佛知见大乘家业一地实事宝所系珠平等大慧等即是理之通别。

      别中云今称等者妙法是别异余经故经即是通通名经故故知今经通别始自如是终乎而退莫非佛说俱是妙法从始至终咸别并通于此教通别中诠于行理通别故知本迹无非因果及名实故不可遍引故略示方隅粗引譬喻以示行之通别及方便中实相等为理通别譬喻中者诸子习因不同即是行别等赐大车直至道场即是行通大车是所乘通理道场是所契实相乃至大慧之名亦是名别一一别名咸从理立即是理通此是今经理之通别具如下释中更广明之。

      ○四约此下结。

      约此三义故立两名也。

      ○次料简中先问次答。

      问教主不同设教亦异云何而言金口梵声名为教通。

      问中所以但问教者教行理三展转互通教既居初但从教问余之二种凭教自显初广略二解泛通诸教是故通以一佛为通今即离为四佛不同佛佛自有诸门教别故云教主不同设教亦异云何下难者以前通途难今四别。

      ○次答中意者即具当分跨节两义应知两义即与待绝二妙不殊又前二释亦具二义何者若依施权即当分义若据佛意即跨节义虽具二义不谈其意而以此意泛释复未甄衡二途其意似通而未灼然开显以是义故故须分于二义而答当分通于一代于今便成相待跨节唯在今经佛意非适今也释此二义先标。

      答此有两义。

      ○次列。

      (△妙乐云当分二字皆去声读)。

      一当分二跨节。

      ○三释释中先当分次跨节一一皆约教行理三初当分者顺前问意为显跨节以当分难四教当分皆具三意于中先正释次融会不可即具故与后义俱立难易初文三藏广余三例初三藏中三初正释相次经言下引证三此则下明当分意。

      当分者如三藏佛赴种种缘说种种教缘异故教别主一故教通依此教行有能契所契种种名理理无种种。

      初文可见。

      经言即脱璎珞着弊垢衣语言勤作勿复余去并加汝价及涂足油。

      引证中言即脱璎珞等者报身四十一地戒定慧陀罗尼以为璎珞寂灭忍为柔软上服大小相海为严饰之具丈六相好为粗生空法空为弊现有烦恼有为有漏为尘土坌身实无生死烦恼似有生死烦恼为状有所畏如成论无畏品云如经云善来比丘随顺我法我则欢喜者此似有贪如语调达汝为痴人食人涕唾此似有瞋自言我是人中师子此似有慢善持我法如擎油钵又如语调达言我尚不以法付舍利弗等况当与汝此似有见也文中但略举垢衣一句耳语言勤作等者即是小乘七科道品即除见思粪之法器也语言即念处勤作即正勤咄男子等即如意好自安意即五根所以者何等即五力更与作字即八正虽忻此遇即七觉当加汝价即暖法不能发真如意能发故云加价今文甚略言涂足油者下偈文中得如意足观如油涂足则能履水能得神通又油能除风如定除乱广如信解品?释此则唯譬三藏说教行理可知。

      (△三明当分意)。

      此则身口行理齐分而说不得作余解也。

      (△二三教例)。

      通别圆等教行理当分亦尔。

      次三教例中云通别圆等亦尔者具如下本门果妙中释四种身相不同。

      (△次融会)。

      斯义易解而理难融(云云)。

      融会可知。

      ○次跨节中四先当分次若开下立跨节相三如此下结意四作如此下融会初文又二初正斥。

      二跨节者何处别有四教主各各身各各口各各说。

      ○次只隐下明当分意立当分者以施权竟权实相对故有四主各各不同故明意者无别当分只是隐实施权且云当分。

      秪隐其无量功德庄严之身现为丈六紫金辉不说甘恬常乐之味说于咸酢无常辛辣弃王者服饰执持粪器名为方便。

      初至金辉现当分身也不说下说当分法也略语身法余二略无不说甘甜常乐之味说于咸酢无常辛辣者大经第四云苦为酢味无常咸味无我苦味乐为甜味我为辛味常为淡味烦恼为薪智慧为火以是因缘成涅槃食彼破三修故但三味胜劣相对故成六味故略不说净及不净今文从劣故云不说甘甜等也弃王者服饰重语隐妙现粗亦与前隐功德现丈六意同如穷子见父豪贵尊严等无量功德庄严璎珞为王者服饰当知秪是一种身口行理更无别途今弃此服饰即当分义施权意也言粪器者生灭道品。

      若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即向身是圆常之身向法是圆法向行向理皆即真实。

      若开方便下正明跨节相此句总开即向身向法向行等者指前方便身口行理等也。

      ○三结意中历三意结。

      如此通是一音之教而小大差别能契有长短所契唯一极种种名名一究竟唯一究竟应于众名。

      初言通是一音之教而小大差别者今此是法华跨节一音不同小乘当分一音具如止观第一记故依婆沙但三藏佛一音耳准例通别皆应有当分一音。

      作如此论教行理通别者相则难解理则易明(云云)。

      前当分义中分四教主各有所说所行理体故义易解理无种种何故四教各有所诠所诠异故理不应异故云难融跨节义中不分四教各别诠理故云易明诸经所说因果各别今越彼别义唯论一理故相难解若二义相成则理相俱易若二义隔越则二俱难明是故二义相须当分乃成今经相待义边跨节乃成今经开权义边又若方等般若及华严等当分义者仍是施权若来至法华当分义边成判权实判已即废废已即开开废相即不可异时。

      ○二定妙法先后中四初标次若从义下辨先后三从今题下正明今意四虽复下融通二途。

      二定妙法前后者。

      初如文。

      ○次文者从义从名各有其致从义中先立。

      若从义便应先明法却论其妙。

      ○次引证。

      下文云我法妙难思。

      ○从名中亦先立。

      若从名便应先妙次法。

      ○次引事事中二先证从名。

      如欲美彼称为好人。

      ○次笃论下复顺从义。

      笃论无人何所称好必应先人后好。

      言笃者尔雅云固也老子云守静曰笃笃贞正也。

      今题从名便故先妙后法解释义便故先法后妙。

      三明今意者应知题名须从名便故先妙次法已如题中今欲解义故须从义所以下正释中先法次妙。

      虽复前后亦不相乖(云云)。

      四融通者只缘前后无乖故解释中则从义便故知前后并不乖理。

      ○旧解中二初出诸师次今家难。

      三出旧解旧解甚多略出四家道场观云应物说三三非真实终归其一谓之无上无上故妙也引经云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于诸世间为无有上又云寄言谭于象外而其体绝精粗所以称妙又引经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会稽基云妙者表同之称也昔三因异趣三果殊别不得称妙北地师云理则非三三教为粗非三之旨为妙此意同而辞弱。

      初文中前三师大师不破者以下文云余者望风故也若欲薄知得失者例光宅意破无非不遣如道场观云三非真实不知何教之三为非真实既不知三外别有菩萨归一与无上显妙未彰若引今经以证妙者理稍可然其如所证无妙可论余皆不了无上故妙者引经是乘微妙清净第一具足应云于诸世间为无有上有本无第三句并前二句方可证无上故妙也又云寄言谈于像外等者意云妙理无形言谈托像寄有形言以谈像表像表为妙有形为粗但像表之理精粗是亡亡精粗故故名为妙亦不知像表绝精绝粗为何所诣引经文证义亦如前会稽基即法华寺基也言表同者不知昔何教三为异表会何教令同亦不知指何为昔三因故亦令妙不成北地师三意趣亦尔三师之三并不出光宅之见故云望风如顺风破阵阵首既破余者望风。

      ○次光宅师者所感天华志公尚云啮蚤武帝欲请雨问志公志公云云能致雨便请云公讲法华经至其雨普等四方俱下降雨便足又云法师未生之前有人于水中得法华?题云寄与云法师广如别传感应若斯犹不称理况他人乎验灵山亲承理无差忒然三师稍同光宅而不及光宅菩萨用三僧祇故知光宅有三可会但无一可归无一可归故破不成妙指昔通漫故破粗非粗所以招于二十四难良有以也于中先总立。

      光宅云云妙者一乘因果法也待昔因果各有三粗今教因果各有三妙。

      ○次广释释中先释昔日因果各有三粗次释今日因果各有三妙初文者先因次果初因中先标次释次结。

      昔因果粗者因体狭因位下因用短。

      初如文。

      声闻修四谛支佛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三因差别不得相[(冰-水+〡)*ㄆ]因体是狭昔第九无碍道中行名菩萨伏道不断未出三界故名因位下第九无碍止伏四住不伏无明故言用短。

      释中体则具列三乘位用则但举菩萨者举胜兼劣以三祇菩萨不断惑因与二乘凡位似同故名因同并是初明谛等为体位中言第九无碍者三祇之内伏惑时长乃至非想第九品并伏而未断位未出界况复变易故名为下用短可知当知二乘位用下短比此可知。

      (△三结)。

      是为昔因三义故粗也。

      ○昔果三义者初标列次释后结。

      昔果粗者体狭位下用短。

      (△次释)。

      有余无余众德不备故言体狭位在化城不出变易故言位下第九解脱止除四住不破无明又八十年寿前不过恒沙后不倍上数是故用短。

      释中体者纵至佛果亦但有余无余故与二乘其体是狭佛果亦同位在化城佛果亦同止除四住又下重释用耳八十等者以寿量意用斥昔果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为前过恒沙今犹未尽复倍上数名之为后八十年佛无此寿故故名为短。

      (△三结)。

      是为昔果三义故粗。

      ○次明今因果各三义者为二先释次结释中二先因次果因中三列释结。

      今因体广位高用长者。

      (△次释)。

      会三为一收束万善故言体广不止界内无碍道中行出于界外行菩萨道故言位高无碍伏惑不止四住进伏无明故用长。

      释中言界外行菩萨道者若自行者必在界外若兼化物则自在受生。

      (△三结)。

      今因三义妙也。

      ○次果中亦先标列次释三结。

      今果三义妙者体广位高用长。

      (△次释)。

      体备万德众善普会故言体广位至宝所故言位高断五住惑神通延寿利益众生故言用长。

      言神通者在因则以伏断为用在果则以利物为用光宅意以寿量品为神通延寿利益众生。

      (△三结)。

      今果三义故妙。

      ○即是下总结。

      即是一乘因果之法妙也。

      ○次今古下破中三先举难例易次因体下正破三彼作下结成难势。

      今古诸释世以光宅为长观南方释大乘多承肇什肇什多附通意光宅释妙宁得远乎今先难光宅余者望风(云云)。

      初文中南方者南朝即江东是旧总云南朝后分两道故云江东承肇什者取语便耳关中四子即生肇融睿后人承用四子之义故时人语曰生肇发天真若以今意望之多附于通不必全是故云多附附谓附近光宅亦附近肇什故云宁远时人以为光宅得旨故抑云不远先破得旨之难余易自启。

      ○次正破中二先因次果因中三重谓体位用一一各以四一难之初破因体中先通责光宅昔言通漫复泛许之故云可然。

      因体广狭四难者若谓昔因体狭为粗指何为昔若指三藏等可然若指法华已前皆称为昔此不应尔。

      ○何者下正破中三初举昔有四一次举今无四一三结难初昔中二先列次结。

      何者般若说一切法皆摩诃衍靡不运载思益明解诸法相是菩萨遍行华严入法界不动祇洹净名一念知一切法是为坐道场。

      初文者般若举乘乘即是教故云运载既言一切靡不遍行及法界等当知体广般若有教一思益有行一华严有人一净名有理一。

      ○昔因如此下结。

      昔因如此无所不[(冰-水+〡)*ㄆ]若为是狭。

      ○若言下责今经无四一又二先列次释。

      若言今因体广那忽言法华明一乘是了不明佛性是不了那复言法华明缘因是满不明了因是不满那复言前过恒沙后倍上数犹是无常因既以无常因那得常果因果俱无常此无常人那见佛性。

      列中并是光宅?意下去例知。

      (△次释)。

      非了义故体不[(冰-水+〡)*ㄆ]行一非满字故体不[(冰-水+〡)*ㄆ]教一非常住故体不[(冰-水+〡)*ㄆ]人一不见佛性故体不[(冰-水+〡)*ㄆ]理一。

      ○当知下难势。

      (△三结难)。

      当知今因狭中之狭狭则是粗昔体既广昔还是妙。

      还以彼义而难于彼。

      ○次难位中四先来意次标三释四结。

      此一难已知粗妙薳复具作后难耳。

      因位高下四难者。

      初二可知。

      ○释中亦二先昔次今昔中亦先释次结。

      般若是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上人应求上法因教则不下大论云菩萨出三界外受法性身行菩萨行因位则不下净名叹菩萨德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方作魔王者皆是住不可思议解脱则因人不下净名云虽成佛道转法轮而行菩萨道又云诸佛秘藏无不得入则见理不下。

      释中初文云无上是法举法取人言般若是无上明咒者大论问释提桓因何故以般若为无上明咒答诸外道圣人有种种咒术利益人民诵是咒者能随意所欲使诸鬼神诸仙有咒得大名声人民归伏贵是咒故故名般若以之为咒帝释白佛是般若咒常与众生道德乐故余诸咒术能增长恶般若神咒能灭诸禅涅槃之着何况贪等是故名为大明咒也无上明者大或有上故次名无上无等等者等此无等名无等等皆破无明故并云明又外道有咒能知他心有咒能飞变有咒能住寿于诸咒中般若出过无量无边故云无等又诸佛于一切众生中无等故般若名无等又无等等者妙觉位也无能等此无等之位故云无等等故净名中所叹菩萨皆是等觉位邻妙觉故云近无等等佛自在慧此咒无上义同妙觉故云无等等是为咒义无等等故也次引大论中应云因行而言位者恐误受法性身行菩萨行如前释引净名中近无等等者佛名无等无等中最故云等等等觉近之举彼所近故云佛自在慧十方魔王者不思议品文入地菩萨能作魔王魔王不尽是彼入地菩萨故但云多以实行者不能恼于深位菩萨故云非驴所堪所以今云皆是等也次净名文者初住八相未是极位故名为虽是故仍须行菩萨道自行化他以进后位此由初住见理故也故举理以显德秘藏正当所见之理。

      ○如是下结。

      如是因位四一皆高云何言粗。

      (△次今)。

      若言今因位高者教那忽是第四时位那忽住无碍道伏无明人那忽是生死身非法性身理那忽无常不见佛性。

      次若言下明今经中亦应云行亦但云位者应是以位显行前文亦然。

      ○当知下结。

      当知今因皆无四一其位下而粗昔因具四一高而妙。

      ○次明用中三谓标释结。

      因用长短四难者。

      ○释中二先昔次今先昔者又二释结初教。

      释论云处处说破无明三昧是教用长。

      是事不知名为无明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明无明无二若知无明不可得亦无无明是为入不二法门是则行长。

      次明行长中初云无明举失显得一切种智正明能知之行一切法即兼举所观以显能观明无明下出观相若知下释观相是为下结观相者并是中道观故亦应合有用字但是文略。

      又一日行般若如日照世胜萤火虫若人入薝卜林不嗅余香谁复乐二乘功德座不须礼华不着身皆是阿惟越类则人用长。

      次明人一中云一日等者并是斥夺之辞举能夺所以明人胜初云一日行般若如日照世等者大品习应品云菩萨行般若一日出过二乘之上二乘如萤火虫不作是念我力能照阎浮提普令大明二乘亦尔不作是念我行六度乃至菩提菩萨照世洞照法界如照三千故云如日照世故胜二乘一切智光拙度菩萨尚未见空故如萤火若入薝卜等者若入净名常寂光土之室故唯闻诸佛法界万德之香尚不嗅地前教道之香岂乐拙度小行功德故法身菩萨立种智之身如实相之座不假灯王之威见思尘沙诸习先尽故分段方便二土五尘不能染于实报法身故知此等皆是法身念不退类故云阿越。

      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受想行识无边故般若亦无边是则理长。

      理一中云色无边故等者五阴是理故即阴是实相般若故皆无边以由理故令法无边。

      ○当知下结。

      当知昔教行人理俱长长故是妙。

      ○次若谓下破今教无四一故粗。

      若谓今因用长那复言法华是覆相教教则短行覆相行则短覆相不明佛性理则短。

      文阙人一以行兼之行必有人故也言覆相者覆却常住真实之相而用于权亦略用字如前可知。

      (△三结)。

      四一既阙今短而粗昔用既长长则是妙。

      ○次果体广狭四难者亦标释结。

      果体广狭四难者。

      ○释中二先昔次今初又二初难次结。

      若昔果体是有余无余不备众德为狭为粗者此岂然乎般若是佛母十方佛皆护净名云未曾闻此实相深经。

      初难中全具四一文且引般若净名但是理一教一余二比于上下诸文类之可知故略不说。

      (△三结)。

      当知昔果体备众德也。

      ○次从若谓今果去难今经果上四一不成初不满不了教一不成。

      若谓今果体广应备满了何故复言亦满不满亦了不了。

      光宅?中云明一乘故满了不明佛性故不满不了。

      ○从何故复言去行一不成。

      何故复言佛果无常亦无我乐净等众德缺然广义安在。

      ○从若体广去人一不成。

      若体广者法身应遍一切处何故复言寿止八十或七百阿僧祇灰断入灭去此不至彼耶。

      此等并是光宅?意言七百阿僧祇者首楞严下卷坚首菩萨白佛言世尊佛寿几何何时入灭佛告坚首东方去此三万二千佛土国名庄严佛号照明庄严自在王十号具足今现说法如彼佛所有寿量我寿亦尔又问彼佛寿命几何佛言汝自往问彼自当答坚首承佛神力于一念顷即往彼国顶礼绕佛白佛言世尊寿命几何几时入灭彼佛答言如释迦寿我亦如是汝欲知者我寿七百阿僧祇劫释迦亦尔坚首还白佛竟阿难言如我解佛所说彼佛是释迦异名佛告阿难汝承佛力乃如是事乃至上方有土名一灯明等并释迦分身。

      ○从若言去理一不成。

      若言体广应备五眼见佛性。

      言应备五眼见佛性者据不见佛性则无佛眼。

      ○当知下结。

      当知今果阙于四一狭而是粗将今望昔昔还是妙。

      ○次果位中亦三标释结。

      果位高下四难者。

      今果位若高设教何得在第五教下行那不出无常人那不出变易理那不穷秘藏。

      释中亦应先举昔有次斥今无文中从略直举今无准前诸释验知昔破。

      (△三结)。

      当知今果之位阙四一皆下皆粗昔果位具四一皆高皆妙。

      ○次果用中亦三标释结。

      果用长短四难者。

      ○释中亦不出昔直举今文准前可知于中二先正破无四一次广破神通初文二先破。

      若今果用长教何不明常住行何不顿破无明人何不即是毗卢遮那理何不即是秘藏。

      ○次结。

      当知今果无有妙法岂非粗耶(云云)。

      可知。

      而复言神通延寿是何神通若作意神通同彼外道若无漏神通同彼小乘若实相神通则非延非不延能延能不延能延何止延寿而不延眼令见佛性何不延舌说于常住眼不见性则知非实相神通非粗何谓。

      次破神通中云何止延寿而不延眼夺其无理何不延舌夺其无教亦应更云何不延智知于常住夺其无行何不延身令契法身夺其无人文无者略眼不见性一句略牒无理具足亦应尽牒四句。

      ○三前一下总结也。

      前一难已知粗后难重来耳。

      ○三结成难势者又二先释。

      彼作因果六种以判粗妙又以四一专判妙今难其粗皆备四一则昔粗非粗难其妙全无四一则今妙非妙。

      ○次结数又二先结数次释今意。

      于其一句设四句难四六二十四耳。

      初文者然二十四难中所破之义并在光宅?中今直引来为难而不委悉言二十四者且据相对今昔合论故二十四若今昔别论难昔因果各三合成六难难今因果亦成六难合一十二难一一四番成四十八又今文中果上三义但难今位及用略不语昔则阙二处四番现文乃成四十番也。

      用彼矛盾自相击故不盈不缩应尔许耳。

      矛盾如止观第五记今还以彼四一难彼妙成粗还以彼昔三难彼粗成妙故无盈缩。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四

      音释

      ??

      (充之切笑也)。

      絺

      (抽迟切)。

      错谬

      (错七各切乖也谬靡?切误也)。

      跨

      (苦化切越也)。

      弊

      (毗祭切衣败也)。

      恬

      (徒兼切安也)。

      辣

      (郎葛切辛也)。

      逗

      (大透切投合也)。

      辣

      (卢达切辛味也)。

      酢

      (仓故切)。

      疣赘

      (疣羽求切赘之芮切疣赘瘤也)。

      甄

      (之人切明也)。

      跨

      (苦化切)。

      啮

      (倪结切噬也)。

      薳

      (音委远也)。

    本文链接: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四

    上一篇:第一卷 佛说长阿含经

    下一篇:第九卷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友情链接

    经藏网